胰腺炎的引起原因包括胆石症与胆道疾病(胆结石等致胆汁反流激活胰酶)、饮酒(刺激胰液分泌等引发自身消化)、高脂血症(甘油三酯升高损伤胰腺微循环等)、高钙血症(促胰酶提前激活等)、胰腺外伤(直接致胰腺损伤)、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干扰代谢等);早期症状有腹痛(多为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等)、恶心呕吐(腹痛时伴此症状等)、发热(早期中度发热,合并感染可升高)、黄疸(少数患者出现提示病情较重)。
一、胰腺炎的引起原因
(一)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1.发病机制:胆石症、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等胆道疾病,可使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导致胰腺炎。例如,胆囊结石移动时可能阻塞胆总管末端,引起胆汁逆流入胰管,胰管内压力升高,胰酶被激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
2.人群特点:在成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女性在胆结石相关胰腺炎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影响胆道生理有关。
(二)饮酒
1.发病机制:长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胰管内压力增高,导致胰小管和腺泡破裂,胰酶溢出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同时,酒精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影响胰液排出。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酗酒的人群患胰腺炎的风险显著增加,男性因饮酒习惯等因素相对更易受其影响,但女性长期大量饮酒也不可忽视。
(三)高脂血症
1.发病机制:高脂血症时,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可损伤胰腺微循环,同时胰酶代谢异常,导致胰腺炎症。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发病风险更高。
2.年龄与代谢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脂质代谢紊乱更容易引发胰腺炎。
(四)高钙血症
1.发病机制:高钙血症可促使胰酶提前激活,形成胰管结石,阻塞胰管,导致胰液引流不畅,引发胰腺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可导致血钙升高。
2.病史影响:有甲状旁腺疾病等病史的人群,若血钙控制不佳,易诱发胰腺炎。
(五)胰腺外伤
1.发病机制:腹部钝器伤、穿透伤等胰腺外伤,可直接导致胰腺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2.外伤情况:有明确腹部外伤史的人群,如车祸伤、高处坠落等导致胰腺受伤,患胰腺炎的风险增加。
(六)药物因素
1.发病机制: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可能通过干扰胰腺的正常代谢或引起胰腺微循环障碍等机制诱发胰腺炎。
2.用药情况:长期服用相关药物且未监测胰腺功能的人群,需警惕药物性胰腺炎的可能,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二、胰腺炎的早期症状
(一)腹痛
1.特点: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钝痛、绞痛或刀割样痛。疼痛常向腰背部放射,呈束带状。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上腹部有剧烈的持续性疼痛,同时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稍缓解。
2.人群差异:不同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胰腺炎腹痛可能表述不清,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可能较轻,但病情可能更易恶化。
(二)恶心、呕吐
1.表现:多数患者在腹痛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明显缓解。
2.年龄影响:儿童胰腺炎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较为突出,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老年人可能因胃肠功能本身较弱,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易导致脱水等情况。
(三)发热
1.特点:早期多为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合并感染,体温可升高,可达39℃-40℃。
2.病史与感染风险:有胆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热时更需警惕感染性胰腺炎的可能;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发热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四)黄疸
1.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多在发病后1-2天出现,提示胆总管下端有梗阻或胰腺炎症累及胆管。
2.病情提示:出现黄疸时往往提示胰腺炎病情相对较重,需密切关注患者胆红素水平及胆道梗阻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黄疸的出现可能影响整体病情评估和治疗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