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湿疹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考虑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症状观察(皮肤表现及分布特点)和辅助检查(斑贴试验、皮肤镜检查);治疗分一般治疗(皮肤护理和避免诱因)和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根据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选择不同药物,系统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用药需谨慎)。
一、诊断
1.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皮炎湿疹表现有差异,婴儿湿疹多发生于头面部,儿童可能好发于四肢屈侧等部位,需询问患儿出生后皮肤情况、家族过敏史等,成人则要了解发病前接触史、生活习惯等。例如婴儿湿疹家族中有过敏史的患儿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生活方式:询问患者近期生活环境变化、接触新的洗涤用品、穿着材质等情况,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可能增加湿疹发生风险,穿着化纤材质衣物可能刺激皮肤诱发皮炎湿疹。
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类似皮肤问题,是否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等,这些都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2.症状观察
皮肤表现:观察皮肤损害形态,皮炎湿疹常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肥厚、粗糙等多形性损害,急性期以渗出为主,慢性期以肥厚粗糙为主。例如急性湿疹可见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
分布特点:皮炎湿疹的分布多对称,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也可累及全身。如手部湿疹常对称发生于手背或指背,可扩展至手腕部。
3.辅助检查
斑贴试验:对于怀疑接触性皮炎的患者,斑贴试验有助于寻找过敏原,将可疑致敏物质贴于患者皮肤表面,观察一定时间后皮肤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
皮肤镜检查:可辅助观察皮肤表面及表皮下的细微结构,帮助鉴别皮炎湿疹与其他皮肤疾病,如银屑病等,皮肤镜下皮炎湿疹可能有特定的血管表现等。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皮肤护理
年龄因素:婴儿皮肤娇嫩,应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减少皮肤水分丢失。儿童和成人也需定期涂抹保湿霜,维持皮肤屏障功能。例如婴儿可选择含天然油脂成分的婴儿保湿霜,成人可选用医学护肤品中的保湿产品。
生活方式:指导患者避免过度洗涤,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内。选择温和的沐浴产品,如不含香料、酒精的沐浴露。穿着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避免诱因
病史: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有食物过敏史的患者,需避免食用相应过敏食物;对于接触性过敏原明确的患者,要避免再次接触该物质。例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要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螨寝具等。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渗出减少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霜等。对于无渗出的急性期皮损,可选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收敛。
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也可加用焦油类制剂如黑豆馏油软膏等。
慢性期:可选用强效或超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卤米松乳膏等,但要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皮肤萎缩等副作用,对于儿童、面部、褶皱部位等要谨慎使用。还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且不引起皮肤萎缩。
系统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可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具有止痒作用,适用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儿童使用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等副作用,避免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和学习。成人使用时也要注意用药后对工作等的影响。
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严重、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有较多副作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在医生密切监测下使用。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患皮炎湿疹时,外用药物选择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弱效糖皮质激素等,且要权衡治疗益处和可能的风险;老年人患皮炎湿疹时,皮肤屏障功能更差,保湿尤为重要,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吸收和副作用,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