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一般治疗有饮食调整(规律进食、调整食物种类)和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有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和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枸橼酸铋钾),针对病因治疗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检测诊断后规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及其他病因(药物引起的调整用药、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针对自身免疫病治疗且儿童老年人需特别谨慎)。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要求,儿童需保证三餐规律,婴儿按需喂养但也要逐渐建立规律进食习惯;成年人一般每日可安排3-4餐(包括加餐)。规律进食有助于维持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调整食物种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部不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食物的糖分和热量控制;高血压患者需注意减少钠盐摄入。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水果等。蔬菜中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水果可选择温和的种类,如苹果、香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加重胃的负担。
2.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相对更长。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包括胃的正常修复和功能调节。熬夜会影响胃的生物钟,导致胃酸分泌紊乱等问题。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的消化功能。但要注意避免在饱餐后立即剧烈运动,一般建议饭后半小时左右再进行轻度运动。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差异,儿童可选择趣味性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老年人运动要以温和为主,如太极拳等。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来减少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等。适用于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胃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但对于儿童,要谨慎使用,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需定期监测。
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通过竞争抑制组胺H受体来减少胃酸分泌。其抑酸作用相对质子泵抑制剂较弱,可用于轻至中度胃病患者。同样,儿童使用需谨慎,老年人使用时也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2.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可以中和胃酸,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轻胃酸和其他刺激物对胃黏膜的损伤。适用于多种胃病,如胃炎、胃溃疡等。儿童使用时要根据年龄和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老年人使用一般较为安全,但也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便秘等不良反应。
枸橼酸铋钾: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形成铋盐,沉积于胃黏膜表面,起到保护胃黏膜和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常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该药物,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肾功能情况,因为铋可能在体内蓄积。
三、针对病因治疗
1.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
检测与诊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等。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的四联疗法。但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需谨慎处理,一般先评估病情,对于有明确临床症状且符合指征的儿童才考虑治疗;老年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其他病因
如果是由药物引起的胃病:如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引起,需要评估是否可以调整用药。对于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必须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时更要谨慎,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如果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胃病:如自身免疫性胃炎等,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但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时需特别谨慎,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