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疹是一组以风团样丘疹结节奇痒为特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与内在外在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等诊断主要依据典型表现结合病史必要时行病理检查鉴别需与疥疮湿疹等区分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痒疹是一组以风团样丘疹、结节、奇痒为特征的炎症性皮肤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内在因素:可能与过敏体质、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痒疹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神经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等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皮肤的感觉和免疫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痒疹。
外在因素:包括昆虫叮咬、食物、药物、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昆虫叮咬后,其唾液中的物质可作为过敏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和瘙痒。
二、临床表现
急性痒疹
小儿痒疹:又称Hebra痒疹或早发性痒疹,多在1-3岁发病。初起为风团样丘疹,数天内风团消退,遗留坚实丘疹,直径1-3mm,呈半球形或圆锥形,正常皮色或淡红色,好发于四肢伸侧、躯干,严重时可累及面部。瘙痒剧烈,患儿常因搔抓而出现抓痕、血痂、湿疹样变等继发损害。
成人急性单纯性痒疹:多与昆虫叮咬有关,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腰臀部。皮损为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有的可发展为紧张性大疱,瘙痒剧烈,一般1-2周消退,遗留色素沉着。
慢性痒疹
寻常性痒疹:又称成人痒疹,多见于30岁以上成人,男女均可发病。皮疹为米粒至绿豆大小的坚实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正常皮色或淡褐色,表面粗糙,散在分布,好发于四肢伸侧、躯干部位。病程慢性,瘙痒顽固,长期搔抓可导致皮肤肥厚、苔藓样变。
结节性痒疹: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伸侧多见。皮损为半球形结节,直径可达1-2cm,表面粗糙,呈疣状,红褐色或黑褐色,常散在分布,数目不等。剧烈瘙痒,患者常因搔抓致结节表面出血、结痂。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风团样丘疹、结节、剧烈瘙痒等,再结合病史综合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上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
鉴别诊断
疥疮:由疥螨引起,有接触传染史,皮疹好发于指缝、腕部屈侧、下腹部、股内侧等皮肤薄嫩部位,皮损为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及隧道,夜间瘙痒剧烈,镜检可找到疥螨。
湿疹:多对称分布,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急性期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慢性期皮肤肥厚、苔藓样变,与痒疹的皮疹特点及好发部位有所不同。
四、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昆虫叮咬的机会,如避免在草丛、树林等昆虫较多的环境长时间停留。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具有抗炎、止痒作用;对于结节性痒疹,还可外用焦油类软膏、水杨酸软膏等,促进角质剥脱。
系统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缓解瘙痒;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对于伴有神经精神因素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如多塞平。
物理治疗: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液氮冷冻、激光治疗等方法,对于结节性痒疹的结节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痒疹时,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护理,防止儿童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同时,要注意寻找可能的诱发因素,如是否有食物过敏等情况,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
孕妇:孕妇患痒疹时,用药需谨慎。外用药物的选择应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系统用药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孕期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加重病情。
老年人:老年人患痒疹时,常伴有皮肤干燥等问题,在治疗时除了针对瘙痒和炎症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皮肤的保湿。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