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成因包括代谢因素如尿液中成石物质浓度过高、尿液pH值异常,局部因素如尿路感染、尿路梗阻;预防需饮食调整即增加水分摄入、调整饮食结构,治疗相关疾病即控制尿路感染、解除尿路梗阻,还包括定期体检、适度运动。
一、肾结石的成因
(一)代谢因素
1.尿液中成石物质浓度过高
例如尿液中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浓度升高。以草酸为例,正常饮食中摄入过多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甜菜等,或者体内草酸代谢异常,会使尿液中草酸含量增加,超过尿液的溶解度,就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如果过多摄入高草酸食物,也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成年人长期不良饮食结构也会导致此类问题。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草酸摄入直接不同,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影响代谢。
尿酸方面,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减少都会引起高尿酸血症,进而形成尿酸结石。一些患有痛风的患者,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增加,若不及时控制,容易引发尿酸结石。
2.尿液pH值异常
尿液pH值影响结石的形成。尿酸结石多在酸性尿液中形成,而磷酸镁铵结石则易在碱性尿液中形成。例如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为磷酸镁铵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不同年龄人群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不同,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也可能影响尿液pH值;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增加,更易因尿液pH值异常导致结石形成。
(二)局部因素
1.尿路感染
感染的细菌、脓块、坏死组织等可作为核心,促使矿物质沉积形成结石。细菌产生的酶等物质会改变尿液的成分和pH值,有利于结石的形成。儿童尿路感染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肾结石;老年尿路感染患者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结石形成的风险也较高。
2.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尿液中的晶体和基质容易在局部积聚,逐渐形成结石。比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儿童,就容易因尿路梗阻引发肾结石;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的情况较为常见,也是引发肾结石的一个因素。
二、肾结石的预防
(一)饮食调整
1.增加水分摄入
大量饮水可以稀释尿液,减少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以上,使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左右。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避免尿液浓缩;老年人也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过量饮水加重心脏等负担,可少量多次饮水。
2.调整饮食结构
对于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甜菜、巧克力、浓茶等。例如,儿童应减少菠菜等食物的过量食用;成年人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避免长期大量摄入高草酸食物。对于尿酸结石患者,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浓汤等,鼓励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以降低尿液尿酸浓度。
(二)治疗相关疾病
1.控制尿路感染
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防止感染引起尿液成分和pH值改变从而导致结石形成。儿童泌尿系统感染要积极就医,规范治疗;老年人一旦发现泌尿系统感染,应尽快进行抗感染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
2.解除尿路梗阻
对于存在尿路梗阻的患者,如先天性尿路畸形的儿童,应及时通过手术等方式解除梗阻;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的,可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措施,以恢复尿路通畅,预防肾结石形成。
(三)其他方面
1.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等,早期发现尿液成分异常或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儿童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泌尿系统相关检查;老年人也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泌尿系统相关检查,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肾结石风险因素。
2.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尿液的引流和晶体物质的排出,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以进行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