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引发属冠状病毒科有特定结构,传播途径主要为近距离飞沫及密切接触污染物品,人群普遍易感医护人员等风险高且流行于冬末春初等特定时期,起病急多发热咳嗽等,儿童老年妊娠期表现有差异,诊断依据含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支持对症及重症特殊处理,儿童需监测生命体征等,老年要多学科协作等,妊娠期权衡药物对母胎影响。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特性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引发,该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其基因具有特定序列结构,病毒颗粒呈多形性,直径约60-220nm,有包膜,表面有棘突。病毒对紫外线、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敏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例如在室温条件下,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可被他人吸入而感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例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再触摸口鼻等黏膜部位而感染。2.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发病时症状可能相对较重;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需重视;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3.流行特征:主要发生在特定的流行时期,多集中在冬末春初等季节,发病地区有一定局限性,与人员流动等因素相关。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起病急,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常超过38℃,可伴有畏寒、寒战等,随后出现咳嗽,多为干咳,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重症患者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呼吸道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易出现低氧血症等;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病情变化快,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往往更凶险;妊娠期患者感染后需特别关注对胎儿的影响,可能出现母体病情加重同时影响胎儿发育的情况。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内有SARS相关地区旅居史或与SAR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等。2.临床表现:符合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典型表现。3.实验室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呼吸道标本等中SARS-CoV核酸呈阳性;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SARS-CoV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病毒分离可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SARS-CoV。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可见肺部有典型的渗出性病变,早期可为单侧或双侧肺部单个或多个片状、斑片状浸润影,进展期可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影等。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治疗原则
1.支持对症治疗:给予氧疗,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选择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方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给;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控制体温(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当退热药物)。2.重症患者特殊处理:对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可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同时密切监测器官功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积极防治继发感染等。
六、特殊人群护理与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改善呼吸状况,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体位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止咳等药物,及时根据病情进行呼吸支持,如无创通气或有创通气等,注意儿童心理安抚,减少其恐惧情绪。2.老年患者:由于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情变化快,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等,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器官功能损害,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人文关怀,增强其治疗信心。3.妊娠期患者:需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优先保障母亲生命安全,在选择治疗措施时谨慎评估,如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必要时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进行综合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