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结肠炎可去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询问病史、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等明确诊断,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进食易消化少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缓解期增加营养食物摄入及保证休息,药物治疗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如儿童用药需谨慎、老年人要考虑肝肾功能等、妊娠期女性用药要兼顾胎儿需多科协作并关注心理状态。
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选择:当怀疑得了结肠炎时,可前往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腹泻、腹痛等症状的发生时间、频率、程度等情况,以及近期的饮食、用药、旅行史等。
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了解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肠道炎症情况。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可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具体类型诊断的关键依据。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其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必要时可在镇静状态下进行结肠镜检查。
二、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
急性期:在结肠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应进食易消化、少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纤维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芹菜等,以免加重肠道负担。例如,可选择米粥、面条、蒸蛋等食物。对于婴幼儿患者,要注意喂养的合理性,保证营养供应的同时遵循易消化的原则。
缓解期: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增加饮食种类,但仍要避免刺激性食物,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保证机体营养需求,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机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三、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对于轻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等,常用5-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但要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如柳氮磺吡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过敏等反应,儿童使用时需权衡利弊。
糖皮质激素:如果病情较重,如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起到抗炎、免疫抑制的作用。但糖皮质激素有较多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并根据病情逐渐调整剂量。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更要谨慎,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免疫抑制剂:对于一些慢性复发性结肠炎患者,如克罗恩病,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但这类药物起效较慢,且可能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得了结肠炎时,家长要更加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例如,对于柳氮磺吡啶,儿童使用时要注意其对生长发育的可能影响,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同时,要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肠道炎症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身体正常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患结肠炎时,往往基础疾病较多。在治疗中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肾进行,所以选择药物时要避免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监测老年人的血糖、血压等指标,因为老年人使用糖皮质激素更容易出现血糖升高、血压波动等情况。同时,老年人肠道功能本身可能较弱,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更加精细,保证营养的同时防止肠道负担加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得了结肠炎,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些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所以需要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选择药物。例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相对来说对胎儿影响较小,在妊娠期轻中度结肠炎治疗中可能作为首选,但仍需评估利弊;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在妊娠期使用需谨慎权衡,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考虑使用。同时,要关注妊娠期女性的心理状态,因为妊娠本身的特殊情况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