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普通感冒发烧在病原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不同。病原体上新冠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上新冠症状表现程度和病程长短有特点,普通感冒相对较轻短;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和病原学检查有差异;影像学上新冠有相应改变,普通感冒无;治疗上新冠根据病情综合救治,普通感冒主要对症;预后上新冠重症风险高且可能留后遗症,普通感冒预后好无后遗症。
普通感冒发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普通感冒相关的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不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程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部分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症状可能较重,如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重症患者在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也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咽痛、鼻塞、流涕、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不同变异株感染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更易出现重症倾向。
普通感冒发烧:一般发热程度相对较轻,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以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如乏力、头痛等相对不重,发热持续时间较短,通常3-5天可缓解。
病程长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程个体差异较大,轻型患者可能1-2周左右恢复,普通型患者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部分重症患者恢复时间更久,且可能留有一定的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等影响呼吸功能,老年人等基础疾病较多的人群恢复时间更长,康复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照护。
普通感冒发烧:病程较短,一般5-7天可自愈,身体状况较好的人群恢复较快,儿童相对成人恢复可能稍快,但一般也在较短时间内康复。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普通感冒发烧: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稍高。
病原学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采用病毒基因测序方法可明确病毒毒株类型等。
普通感冒发烧:一般通过病毒分离等方法可检测出引起普通感冒的相关病毒,但临床常规工作中多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病史进行初步诊断,病原学检测不是常规项目。
影像学检查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胸部影像学早期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重症患者影像学进展较快,需要密切进行胸部CT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感染后影像学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普通感冒发烧: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改变。
治疗与预后方面
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主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轻型患者多采取对症支持治疗,重型、危重型患者需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救治措施,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等,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各脏器功能情况,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治疗时需要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
普通感冒发烧: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等)或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普通感冒发烧时,需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退热等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病情进展。
预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重症风险较高,预后相对较差,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长期健康问题,如“长新冠”症状,影响生活质量,需要长期的康复管理。
普通感冒发烧:预后良好,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儿童普通感冒发烧经过及时适当的处理后恢复较好,身体可逐渐恢复到病前状态,家长无需过度担忧,但仍要关注儿童在感冒发烧期间的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确保其顺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