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是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粉尘致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的全身性疾病,病因主要是长期吸入各类粉尘,发病机制是粉尘损伤巨噬细胞致炎症反应和肺组织纤维化,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胸痛等体征早期可不明显后期有变化,诊断靠职业史采集、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治疗无根治法多对症改善肺功能,预防需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职业人群是高危需遵防护定期监测,儿童极少见接触粉尘需关注肺部,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病治疗要综合管理。
一、尘肺的定义
尘肺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主要是长期吸入各种粉尘,常见的如石英粉尘、煤尘等。不同的粉尘导致尘肺的类型有所不同,比如长期吸入石英粉尘易引发矽肺,长期吸入煤尘易引发煤工尘肺等。接触粉尘的浓度、时间以及粉尘的致病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尘肺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粉尘被吸入人体后,会被肺部的巨噬细胞吞噬,但是粉尘会损伤巨噬细胞,使其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肺部的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肺组织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形成纤维化病灶,影响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受到损害。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呼吸困难:早期多在体力活动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这是因为肺组织纤维化导致肺的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障碍。
2.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黏液脓性痰或脓痰。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但尘肺患者的咳嗽与肺部炎症及气道刺激有关。
3.咳痰:咳痰量一般不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
4.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多为局限性,呈针刺样或隐痛等,可能与胸膜增厚等因素有关。
(二)体征
早期尘肺患者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减低,两肺可闻及干湿啰音等。晚期患者可出现发绀、杵状指(趾)等,发绀是因为肺功能下降导致缺氧,杵状指(趾)与长期慢性缺氧有关。
四、诊断
(一)职业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职业接触史,包括接触粉尘的种类、时间、环境等,这是诊断尘肺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胸片:是诊断尘肺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发现肺部的纤维化病灶等改变,通过胸片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尘肺的分期等情况。
2.CT检查:对于早期尘肺的诊断以及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细微的病变情况。
(三)肺功能检查
尘肺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如肺活量降低、肺弥散功能减退等,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功能受损的程度。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目前尘肺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改善肺功能等。例如,对于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止咳、祛痰等对症治疗;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等。
(二)预防
1.工程防护:在职业环境中采用工程措施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如密闭尘源、通风除尘等。
2.个人防护:劳动者应佩戴合适的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粉尘的吸入。
3.健康监护:对接触粉尘的职业人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六、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一)职业人群
长期接触粉尘的职业人群是尘肺的高危人群,男性和女性在职业接触机会上可能因行业不同而有差异,但都需要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在工作中要定期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尘肺病变。
(二)儿童
儿童一般不是尘肺的高发人群,但如果有特殊情况接触到粉尘(如生活在粉尘污染严重的环境且长期暴露等极少见情况),也需要关注其肺部发育等情况,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因为儿童的肺部还在发育阶段,粉尘暴露可能对其肺功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三)老年人群
老年尘肺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整体病情的综合管理,在用药等方面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生理功能减退的情况,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加强护理,关注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全身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