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中医治疗包括内服采用针对风湿蕴肤证的消风散加减和血虚风燥证的当归饮子加减且不同人群用药需考虑体质差异、外治有中药熏洗利用中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及蒸汽渗透等作用和中药软膏外用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针灸有体针选血海等穴位调节气血经络和耳针选神门等耳穴调节脏腑神经功能,生活方式调整需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食物、避免搔抓皮肤及女性选宽松柔软棉质衣物辅助中医治疗。
一、中药内服治疗
神经性皮炎中医辨证常见有风湿蕴肤、血虚风燥等证型。对于风湿蕴肤证,多采用消风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苍术、苦参、木通清热燥湿,当归、生地黄、胡麻仁养血活血、滋阴润燥,甘草调和诸药,有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之效,现代研究表明消风散对改善皮肤炎症反应等有一定作用,可针对风湿蕴肤型神经性皮炎患者。而血虚风燥证则常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养血活血,何首乌、黄芪益气养血,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黄芪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当归饮子有助于改善血虚风燥导致的皮肤干燥、肥厚、瘙痒等症状,对相应证型的神经性皮炎有治疗作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用药时需考虑其体质差异,一般来说,儿童用药需更谨慎,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用药;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用药也需注意药物对月经等的影响,病史中有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用药更要权衡利弊。
二、中药外治
1.中药熏洗:可选用苦参、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等中药进行熏洗,这些药物多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功。将药物煎煮后,利用蒸汽熏蒸患处,再用药液清洗皮肤,蒸汽的温热作用可促进药物渗透,药液的作用能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和瘙痒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熏洗时要注意温度,儿童皮肤娇嫩,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女性若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熏洗药物的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有皮肤破损等情况的患者熏洗时要格外小心,防止感染加重。
2.中药软膏外用:如选用黄柏软膏、青黛膏等。黄柏软膏有清热燥湿、解毒疗疮作用,青黛膏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将软膏薄涂于患处,可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对于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情况有一定改善作用。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要注意涂抹的范围和厚度,儿童皮肤薄,涂抹厚度要薄;女性在哺乳期等特殊时期使用,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乳汁影响婴儿;有皮肤过敏史的患者使用前需先在小面积皮肤试用,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三、针灸治疗
1.体针:选取血海、曲池、合谷、足三里、风池等穴位。血海能活血祛风,曲池、合谷有疏风清热作用,足三里可调节脾胃、补益气血,风池能祛风止痒。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调节人体气血、经络功能,达到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目的。不同年龄患者针刺时进针深度和手法要适当调整,儿童肌肉薄,进针宜浅,手法要轻;女性在月经期间针刺某些穴位需谨慎,如血海等活血穴位,防止月经量过多等情况;有晕针史等病史的患者针刺时要做好预防措施。
2.耳针:选取神门、肺、肾上腺、皮质下等耳穴。神门可宁心安神,肺经与皮肤相关,肾上腺能调节内分泌和炎症反应,皮质下与神经调节有关。通过刺激耳穴,调节相应脏腑和神经功能,缓解神经性皮炎的瘙痒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耳针刺激强度要适宜,儿童耳穴较小,刺激强度不宜过大;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耳针治疗要考虑对妊娠的影响,有耳部疾病等病史的患者耳针治疗要谨慎。
四、生活方式调整对中医治疗的辅助作用
无论年龄、性别,患者都应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因为中医认为熬夜等不良作息会影响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不利于神经性皮炎的恢复。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易生湿化热,加重风湿蕴肤等证型的病情;宜多食用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补充营养,调节机体状态。同时要注意避免搔抓皮肤,搔抓会加重皮肤损伤和瘙痒,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尽量克制搔抓的习惯,女性在穿着方面要选择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有利于中医治疗的效果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