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治疗分肝胃不和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型用四君子汤加减、胃阴不足型用益胃汤加减;针灸推拿治疗体针选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耳针选胃、脾、肝、交感等耳穴,推拿行腹部推拿;中医外治法有中药贴敷(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穴位贴敷贴于相应穴位,中药熏洗注意温度;饮食调护分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人群合理饮食,配合中医治疗有助于药物性胃病康复。
一、中药内服治疗
1.辨证论治
肝胃不和型: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所致。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等。治以疏肝理气和胃,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等药物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等作用,能改善药物性胃病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状态。
脾胃虚弱型:常因脾胃本身虚弱,或久病耗伤脾胃,或药物损伤脾胃阳气所致。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治以健脾和胃,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四君子汤中的党参、白术等药物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胃肠黏膜的营养代谢,促进受损胃黏膜的修复。
胃阴不足型:多因过食辛辣、温热之品,或热病后期耗伤胃阴,或药物损伤胃阴所致。症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等。治以养阴益胃,常用益胃汤加减。益胃汤中的沙参、麦冬等药物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等作用,有助于改善药物性胃病患者胃阴不足引起的胃部不适。
二、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治疗
体针: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健运脾胃、和胃止痛;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针刺这些穴位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药物性胃病患者的胃肠功能,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针刺相关穴位能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调节胃肠运动节律。
耳针:选取胃、脾、肝、交感等耳穴。通过刺激耳穴,可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耳针治疗药物性胃病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特点,能起到调节胃肠神经功能、缓解胃部不适的作用。
2.推拿治疗
腹部推拿: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掌根或大鱼际在腹部做顺时针环形揉动,然后按揉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位,再用摩法在腹部进行操作。腹部推拿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缓解胃脘胀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药物性胃病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推拿的力度和手法,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例如,儿童患者推拿时手法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有胃部手术病史的患者,推拿时要注意避开手术部位。
三、中医外治法
1.中药贴敷
穴位贴敷: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贴敷于相应穴位,如神阙、中脘等。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贴敷中药于此可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研究显示,中药贴敷能促进药物成分经皮吸收,对药物性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胃黏膜修复。不同人群在贴敷时需注意皮肤状况,如儿童皮肤娇嫩,要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贴敷部位皮肤有无过敏等反应;老年人皮肤松弛,贴敷时间不宜过长等。
中药熏洗:用中药煎液熏蒸或浸泡腹部等部位。通过温热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胃肠气血运行,改善胃黏膜的营养状态。中药熏洗可缓解药物性胃病患者的胃脘不适,但在操作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患者,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感觉迟钝者更要谨慎。
四、饮食调护
1.合理饮食
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药物性胃病患者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蔬菜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老年人药物性胃病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选择清淡、软烂、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羹、鱼肉、新鲜蔬菜等,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
不同性别及病史人群:女性药物性胃病患者在饮食上除遵循一般原则外,要注意根据自身生理周期调整饮食,如经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有胃溃疡病史的药物性胃病患者要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如咖啡、浓茶、过酸过甜的食物等,以免加重胃黏膜损伤。总之,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护,配合中医治疗方法,有助于药物性胃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