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的CT表现包括肺容积改变(胸廓呈桶状胸、肺野透亮度增高)、肺纹理改变(肺纹理稀疏、分布异常)、肺部结构改变(肺泡结构改变、间隔线改变)以及合并症表现(肺大疱形成、肺部感染表现),不同人群因年龄、病因等因素,各表现会有差异。
一、肺容积改变
1.胸廓改变:肺气肿患者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CT上可见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比例增大。这是因为肺泡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对胸廓产生压力,导致胸廓形态改变。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长期肺气肿,胸廓改变可能更为明显;而儿童肺气肿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儿童肺气肿,胸廓改变可能与儿童正在生长发育的身体结构有关,其胸廓顺应性等特点使得改变可能有不同表现。
2.肺野透亮度:肺野透亮度增高,CT上表现为肺内气体含量增多,灰度降低。正常肺组织的灰度有一定范围,肺气肿时肺泡内气体积聚,使得肺野整体透亮度增加。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肺气肿导致肺野透亮度增高,因为吸烟会损伤肺组织,引起肺泡弹性减退等改变;而对于非吸烟的肺气肿患者,可能有其他病因,如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等,其肺野透亮度增高的CT表现机制相似,但病因不同。
二、肺纹理改变
1.肺纹理稀疏:肺纹理变细、稀疏、变直。这是由于肺泡过度膨胀,将肺毛细血管床挤压,肺纹理相应减少。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肺组织本身有一定退行性变,若合并肺气肿,肺纹理稀疏更易出现;儿童肺气肿时,肺纹理稀疏的表现可能与儿童肺部血管发育及肺气肿对血管的影响有关,儿童血管相对较细,肺气肿对其影响可能更易观察到肺纹理稀疏。
2.肺纹理分布异常:肺纹理向肺野外带延伸,正常肺纹理主要集中在肺内中带,肺气肿时外带肺纹理增多、增粗相对不明显,但整体肺纹理有向肺野外带延伸的趋势。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肺气肿患者,肺纹理分布异常可能更为显著,因为慢性支气管炎会导致气道炎症等改变,进而影响肺纹理分布;对于无基础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肺气肿患者,肺纹理分布异常的机制主要是肺气肿导致肺结构改变,使肺纹理分布发生相应变化。
三、肺部结构改变
1.肺泡结构改变:可见肺泡壁变薄、断裂,融合成较大的含气囊腔。CT上表现为肺内大小不等的透亮区,这些透亮区是融合的肺泡形成的气肿囊腔。长期接触粉尘的职业人群,如煤矿工人等,更容易发生肺气肿导致肺泡结构改变,因为粉尘长期刺激肺组织,损伤肺泡;对于患有遗传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患者,其肺泡结构改变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体内缺乏这种蛋白酶,不能有效保护肺泡,从而更早出现肺泡壁破坏等改变,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患有该疾病都会逐渐出现相应CT表现,但儿童患者可能因发病年龄早,肺泡结构改变的进展可能更快。
2.间隔线改变:可能出现间隔线,如KerleyB线等。KerleyB线表现为位于肺底的短横线,长约1-2cm,垂直于胸膜。肺气肿时,肺间质水肿等可能导致间隔线出现。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肺气肿时更易出现间隔线相关改变;儿童肺气肿出现间隔线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因为儿童肺间质相对较嫩,肺气肿导致间质改变的机制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本质都是肺组织病理改变在CT上的反映。
四、合并症表现
1.肺大疱形成:可出现肺大疱,CT上表现为肺内单个或多个薄壁的含气囊腔,大小不一。肺大疱的形成与肺气肿肺泡破裂融合有关。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肺气肿患者,肺大疱形成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感染会进一步损伤肺组织,促进肺泡破裂融合;对于孕妇合并肺气肿的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肺负担,肺大疱可能在妊娠期间发生破裂等并发症,影响母婴健康,孕妇肺气肿患者的CT表现除了肺气肿本身特点外,还需考虑妊娠对心肺的影响,肺大疱的表现可能因心肺负担加重而有不同变化。
2.肺部感染表现:若合并肺部感染,CT上可见肺内斑片状、片状的模糊阴影等。肺气肿患者由于肺功能下降,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对于儿童肺气肿合并感染的情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表现可能更不典型,CT上的模糊阴影可能范围较难界定等,需要更仔细观察与正常儿童肺部CT表现的差异;而老年肺气肿患者合并感染时,其CT表现的模糊阴影可能与老年人基础肺组织改变有关,更容易出现炎症扩散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