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虫咬皮炎需从多方面入手,询问发病前接触昆虫情况及既往类似病史,观察皮肤皮疹形态(红斑丘疹、风团样损害、水疱大疱等)、分布,判断伴随症状(瘙痒、疼痛等),结合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有明确昆虫接触史、典型皮肤表现及相关伴随症状且排除其他疾病者可确定为虫咬皮炎,儿童及过敏体质患者需细致观察诊断。
一、病史与接触史询问
1.发病前接触史:了解患者在发病前是否有接触昆虫的经历,比如在户外活动时是否处于蚊虫、跳蚤、螨虫等昆虫活跃的环境中,像在草丛、树林等地方逗留过,或者居住环境是否有昆虫滋生的情况,如床铺、沙发等地方是否有螨虫存在,这对于判断是否为虫咬皮炎非常关键,因为虫咬皮炎是由昆虫叮咬或毒汁刺激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明确接触史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既往类似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过类似的皮肤表现及相关情况,如果既往有过被昆虫叮咬后出现皮肤红斑、瘙痒等类似症状的经历,那么此次发病是虫咬皮炎的可能性会增大,因为这可能提示患者对昆虫叮咬较为敏感,再次接触昆虫后容易出现相应的皮肤反应。
二、皮肤表现观察
1.皮疹形态
红斑丘疹:典型的虫咬皮炎皮疹通常表现为在被叮咬部位出现红色的斑疹或丘疹,斑疹一般是直径小于1厘米的红色扁平皮损,丘疹则是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实性小肿物,大小不一,多为针尖至米粒大小,这是昆虫叮咬后常见的早期皮肤改变,是由于昆虫叮咬时注入的唾液等物质引起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导致。
风团样损害:部分患者被叮咬后可能出现风团样损害,风团是一种暂时性、隆起性的皮损,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呈红色或白色,周围有红晕,类似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的较大的红肿块,这是因为昆虫叮咬后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导致局部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形成风团。
水疱或大疱:少数情况下,被某些昆虫叮咬后可能出现水疱甚至大疱,水疱是含有液体的局限性隆起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大疱则直径大于1厘米,常见于被毒隐翅虫等叮咬后,是由于昆虫毒液刺激导致局部皮肤炎症反应较重,引起组织液渗出积聚形成水疱或大疱。
2.皮疹分布:虫咬皮炎的皮疹分布往往与昆虫叮咬的部位相关,多发生在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四肢等,因为这些部位容易接触到昆虫,当然如果昆虫爬到衣物覆盖的部位叮咬,也可能在相应部位出现皮疹,一般呈散在分布,但也可能因搔抓等原因出现群集现象。
三、伴随症状判断
1.瘙痒:多数虫咬皮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这是因为昆虫叮咬后释放的物质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的,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瘙痒较轻,只是偶尔有痒感,有的患者瘙痒较为剧烈,会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儿童由于皮肤感觉较为敏感,可能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搔抓等行为来缓解瘙痒。
2.疼痛:部分患者被某些具有较强毒力的昆虫叮咬后可能会出现疼痛,比如被黄蜂、蝎子等叮咬后,除了局部的红肿等表现外,还可能有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根据昆虫种类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般在叮咬当时或随后一段时间内较为明显。
四、实验室检查辅助
1.血常规:一般情况下虫咬皮炎患者血常规无特异性改变,但如果局部继发感染,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的情况,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是否存在感染等其他情况,但对于诊断虫咬皮炎本身并非是决定性的检查,但能为综合判断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2.过敏原检测:如果怀疑患者是对昆虫毒液过敏导致的虫咬皮炎,可进行过敏原检测,比如通过斑贴试验等方法检测患者是否对常见的昆虫毒液等过敏原过敏,有助于明确病因,特别是对于反复发生虫咬皮炎且怀疑有过敏因素参与的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该项检查也不是诊断虫咬皮炎的必需检查。
综合以上病史、皮肤表现、伴随症状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判断是否为虫咬皮炎。例如,患者有明确的昆虫接触史,皮肤出现典型的红斑丘疹、风团等皮疹,伴有瘙痒等症状,而血常规等检查基本排除了其他感染等疾病的可能,就可以较为确定是虫咬皮炎。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更为娇嫩,被昆虫叮咬后反应可能相对更为明显,在观察皮肤表现和询问病史时需要更加细致;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虫咬皮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在诊断时要充分考虑过敏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