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形成与尿液成分异常(如晶体物质浓度升高、pH值改变)、尿路梗阻(各种原因致尿路狭窄或堵塞)、感染因素(细菌等可作结石核心)、其他因素(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饮水量少、缺乏运动、饮食缺某些营养素,全身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相关)有关。
一、尿液成分异常
1.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
例如尿液中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晶体物质含量增加。以草酸为例,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草酸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但如果机体草酸代谢异常或者大量摄入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等),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就容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研究表明,高草酸尿症患者发生尿结石的风险显著增加。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日常饮食中草酸摄入过多且肾脏对草酸的排泄功能存在问题,就可能增加尿结石形成风险;女性如果存在内分泌等因素影响草酸代谢,也可能处于相对高风险状态。
尿酸浓度升高也是常见情况,当尿酸排泄增加或者尿酸生成过多时,尿液中尿酸过饱和,就容易形成尿酸结石。一些患有痛风的患者,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增多,同时尿酸排泄可能也会出现异常,这类人群尿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2.尿液pH值改变
尿液pH值影响结石的形成。例如,尿酸结石多在酸性尿液中形成,而磷酸钙结石则易在碱性尿液中形成。当人体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就为磷酸钙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尿液pH值的变化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如果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未及时治疗,容易导致尿液pH值改变,增加结石形成可能;女性在孕期由于生理变化,或者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尿液pH值,进而影响尿结石形成。
二、尿路梗阻
1.各种原因导致的尿路狭窄或堵塞
如先天性尿路畸形(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尿路结石本身造成的梗阻、前列腺增生等。尿路梗阻会导致尿液在尿路中潴留,使尿液中晶体物质更容易沉积,从而促进尿结石的形成。对于儿童先天性尿路畸形患者,由于从幼年时期就存在尿路梗阻情况,尿液引流不畅,随着年龄增长,晶体物质逐渐沉积,尿结石形成的概率大大增加;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升高,前列腺增生引起尿路梗阻,会影响尿液正常排出,增加尿结石形成风险,而且男性和女性在前列腺增生对尿路影响的机制上虽有相似,但男性发病率相对更高且症状可能更明显。
三、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产物及坏死组织等可作为结石核心
细菌感染时,细菌及其产生的物质可以成为尿结石形成的核心,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围绕这些核心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变形杆菌等细菌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促进磷酸镁铵和磷酸钙结石形成。儿童如果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容易扩散且难以控制,细菌感染更易导致尿液成分改变和结石核心形成;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感染后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疗,就容易引发尿结石。
四、其他因素
1.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饮水量过少是一个重要因素,饮水量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相对升高,容易析出形成结石。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要求不同,儿童如果不爱喝水,尿液浓缩情况更明显;成年人中,男性由于可能从事一些出汗较多的工作等原因,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也容易导致尿液浓缩。另外,缺乏运动也可能影响尿结石形成,运动少会使骨骼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进而增加尿液中钙的排泄,如果同时饮水不足,就容易形成结石。
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素也可能有影响,例如饮食中缺乏枸橼酸盐,枸橼酸盐能抑制尿液中晶体的聚集,当枸橼酸盐水平降低时,就有利于结石形成。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饮食结构差异会导致枸橼酸盐摄入不同,儿童如果挑食导致枸橼酸盐摄入不足,女性如果饮食中蔬菜水果摄入过少等,都可能影响枸橼酸盐水平。
2.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与尿结石形成相关,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血钙升高,尿钙排泄增加,从而容易形成钙结石。不同年龄段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尿结石形成风险不同,儿童患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对尿液成分的影响更为显著;女性在围绝经期等激素变化时期,甲状旁腺功能可能出现波动,也可能增加尿结石形成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