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是胸膜腔的炎症反应,可由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肿瘤或外伤等引发,按病因分感染性、非感染性及肿瘤性,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等,体征有胸廓扩张度减弱等,诊断方法涵盖实验室、影像学及胸腔穿刺检查,治疗原则包括病因、对症及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需注意相关事项,预防可通过接种卡介苗、控制血糖等,康复需卧床休息、进行深呼吸训练并加强营养支持。
一、胸膜炎的定义与分类
1.1定义:胸膜炎是胸膜腔的炎症反应,由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肿瘤或外伤等因素引发,导致胸膜表面渗出增多、胸膜增厚或粘连,临床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及发热等症状。
1.2分类: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胸膜炎(如结核性、细菌性)、非感染性胸膜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及肿瘤性胸膜炎(如肺癌、乳腺癌转移);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胸膜炎(病程<6周)和慢性胸膜炎(病程≥6周)。
二、胸膜炎的典型症状与体征
2.1症状:急性期以胸痛为主,疼痛性质为尖锐刺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可伴发热(体温38~39℃)、干咳及乏力;慢性期症状较轻,以胸闷、活动后气促为主,部分患者可无发热。
2.2体征:触诊可见患侧胸廓扩张度减弱,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可闻及胸膜摩擦音(急性期常见)或呼吸音减低(胸腔积液时);胸腔积液量>500ml时,可见气管向健侧移位、肋间隙饱满。
三、胸膜炎的诊断方法
3.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感染性胸膜炎时,白细胞计数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70%);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水平升高(CRP>10mg/L,ESR>20mm/h提示炎症活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需检测结核菌素试验(PPD)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
3.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可显示肋膈角变钝(少量积液)或大片致密影(中大量积液);胸部CT能更清晰显示胸膜增厚(厚度>3mm)、结节或包裹性积液;超声检查可定位积液位置及深度,指导胸腔穿刺。
3.3胸腔穿刺检查:对疑似感染性或肿瘤性胸膜炎患者,需行胸腔穿刺抽取积液,进行常规生化(蛋白含量>30g/L提示渗出液)、细胞学(白细胞计数>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多见于结核性)及病原学检查(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率约30%~50%)。
四、胸膜炎的治疗原则
4.1病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需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疗程6~9个月;细菌性胸膜炎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肿瘤性胸膜炎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
4.2对症治疗: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胸腔积液量>1/3胸腔容量时,需行胸腔穿刺引流(首次引流不超过1000ml,避免复张性肺水肿);慢性胸膜炎伴胸膜增厚影响呼吸功能者,可考虑胸膜剥脱术。
4.3支持治疗:保证每日热量摄入25~30kcal/kg,蛋白质摄入1.2~1.5g/kg;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症状缓解;高龄或合并心肺疾病患者需监测血氧饱和度(目标值>95%)。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5.1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感染性胸膜炎易发展为脓胸,需密切监测体温及炎症指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胸腔穿刺时需控制引流速度(<200ml/次),避免诱发呼吸衰竭。
5.2孕妇:结核性胸膜炎需在妊娠12周后开始抗结核治疗,避免使用乙胺丁醇(可能致胎儿视神经损伤);细菌性胸膜炎优先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致胎儿牙齿着色)及喹诺酮类(致关节软骨损伤)。
5.3儿童:结核性胸膜炎患儿需全程监督服药,避免漏服导致耐药;胸腔积液量>20ml/kg时需穿刺引流,操作时需固定体位,防止气胸发生。
六、预防与康复
6.1预防:接种卡介苗可降低结核性胸膜炎发生率;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可减少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避免长期接触石棉、硅尘等致癌物质。
6.2康复: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每日进行深呼吸训练(每次5~10分钟,每日3次);慢性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胸痛为度;营养支持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避免辛辣食物刺激胸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