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发生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因素有遗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异常;外部因素包括过敏原接触(吸入、食物、接触性)、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居住环境)、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及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湿疹。
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重要的屏障功能,包括保湿、抵御外界刺激等。婴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角质层薄,含水量较低,更容易出现屏障功能异常。而成人如果皮肤长期处于干燥环境、过度清洁等情况,也会破坏皮肤屏障。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外界的过敏原、刺激物等容易侵入皮肤,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湿疹的发生。比如长期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清洁皮肤,会破坏皮肤表面的脂质层,使皮肤保湿能力下降,进而诱发湿疹。
免疫异常: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维持皮肤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如Th1和Th2细胞失衡,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过度激活,会导致机体对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引发湿疹。例如,在湿疹患者的皮肤病变部位,常常可以检测到Th2细胞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这些细胞因子会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湿疹的红斑、瘙痒、渗出等症状。
外部因素
过敏原接触
吸入性过敏原:常见的有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花粉在空气中传播,当人体接触或吸入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例如春季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时,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后容易诱发湿疹。尘螨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广泛存在于室内灰尘中,其尸体、排泄物等都是过敏原,人们在睡眠、活动过程中接触到尘螨过敏原后,容易引发皮肤的过敏炎症,导致湿疹发作。动物毛发皮屑也可成为过敏原,饲养宠物的家庭中,宠物身上的毛发皮屑容易飘散在环境中,接触到人体皮肤后可能诱发湿疹。
食物性过敏原:某些食物可引起湿疹发作,常见的有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婴儿时期,牛奶蛋白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原,部分婴儿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不耐受,食用后可出现湿疹等过敏症状。较大儿童和成人食用鱼虾等海鲜类食物后,也可能因过敏而引发湿疹。坚果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引起皮肤湿疹样改变。
接触性过敏原:如某些化妆品、肥皂、洗涤剂、金属饰品(如镍、铬等)、橡胶制品等。长期使用含有刺激性化学物质的化妆品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并引起过敏,导致接触部位出现湿疹样表现。一些人对金属镍过敏,佩戴含有镍的首饰后,接触部位的皮肤会出现瘙痒、红斑、丘疹等湿疹症状。橡胶制品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成为过敏原,接触橡胶手套等橡胶制品后,手部容易发生湿疹。
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皮肤有影响。寒冷干燥的天气会使皮肤水分流失加快,皮肤屏障功能进一步受损,容易诱发湿疹;而炎热潮湿的环境则有利于微生物滋生,也可能增加湿疹的发病风险。例如在冬季,空气湿度低,皮肤容易干燥,湿疹患者的症状往往会加重;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皮肤出汗多,若汗液不能及时清理,加上闷热的环境,容易导致皮肤炎症,诱发湿疹。
居住环境:居住环境不卫生、过于潮湿等也与湿疹的发生有关。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等微生物,霉菌孢子可成为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导致湿疹。例如长期处于地下室等潮湿环境中的人群,湿疹的患病率可能相对较高。
感染因素:某些微生物感染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等感染皮肤后,可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破坏皮肤的正常状态,促使湿疹发作或使原有湿疹症状加重。在儿童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较为常见,当皮肤有微小破损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引发局部或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湿疹样改变。
其他因素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轴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皮肤状态,从而诱发或加重湿疹。例如一些压力较大的成年人,由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机体的免疫平衡被打破,容易出现湿疹症状。
生活方式: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皮肤健康。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身体的抵抗力下降,皮肤的自我修复和防御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患上湿疹。另外,过度搔抓皮肤也是一个不良的生活方式,搔抓会破坏皮肤屏障,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使湿疹病情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