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支气管炎感染因素方面病毒感染多自限需一般支持治疗,细菌感染则据情况选合适抗生素,对症治疗针对咳嗽、发热分别处理;慢性支气管炎要避免诱因如戒烟、避空气污染、防呼吸道感染,缓解期用增强免疫力及祛痰药,急性加重期同急性支气管炎处理;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需用儿童专用药并密切观察,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并加强营养支持,孕妇用药特需谨慎且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目前无绝对“根治”方法但合理措施可控病情、减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一、明确支气管炎类型
支气管炎主要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则常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二、急性支气管炎的处理
1.感染因素处理
病毒感染:多数病毒性急性支气管炎具有自限性,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特异性治疗。但需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一般支持治疗。例如,普通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通过充分休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可逐渐清除病毒,病情多能在1-2周内缓解。
细菌感染:若明确有细菌感染,如出现脓性痰液、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感染病原体等综合判断,患者不可自行随意使用。
2.对症治疗
咳嗽:若咳嗽无痰或痰少,可使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若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选用氨溴索等祛痰药物。例如,氨溴索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
发热:对于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慢性支气管炎的管理
1.避免诱因
戒烟: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诱因,戒烟可显著减缓慢性支气管炎病情的进展。对于吸烟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坚决戒烟,这有助于减少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降低呼吸道炎症反应。例如,长期吸烟的患者戒烟后,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发作频率会逐渐降低。
避免空气污染:在雾霾天气等空气污染严重时,尽量减少外出,若需外出应佩戴口罩。同时,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室内的粉尘、化学物质等刺激。
预防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及时就医治疗,防止感染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病情。
2.药物治疗
缓解期:可使用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胸腺肽等,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次数。也可使用一些祛痰药物,如羧甲司坦等,改善患者咳痰症状。
急性加重期:同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处理,根据感染情况选用抗生素,同时进行止咳、祛痰、平喘等对症治疗。例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缓解喘息症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支气管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治疗上更应注重一般支持治疗,如儿童咳嗽时,使用儿童专用的止咳祛痰药物,且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计算。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等,若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2.老年人
老年人患支气管炎时,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药物使用上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使用解热镇痛药时,需注意对胃肠道和肾脏的影响,可优先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同时,老年人的机体功能减退,病情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休息。
3.孕妇
孕妇患支气管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以一般支持治疗为主。若必须使用药物,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某些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且需告知医生怀孕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前医学上并没有所谓完全“根治”支气管炎的绝对方法,但通过针对不同类型支气管炎采取上述合理的处理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