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属肠道传染病经粪-口传播不同年龄均可患病儿童易感染急性有发热腹痛腹泻等表现慢性迁延不愈拉肚子是症状病因多样有饮食感染等因素表现为排便次数性状改变与痢疾表现不同痢疾粪便检有脓细胞等培养可分离出杆菌血常规炎症指标高拉肚子粪便检等可明确病因痢疾需用抗生素隔离休息调整饮食拉肚子非感染性对症治疗感染性视情况用抗生素两者均需注意饮食卫生等做好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明确。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比如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等。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生活卫生习惯差、接触传染源机会多的人群也属于易感人群。
急性痢疾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慢性痢疾则是病情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对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拉肚子
医学上称为腹泻,是一种症状,病因多样。可能是饮食因素,如食用过多生冷、不洁食物;也可能是感染因素,如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除痢疾杆菌外的其他致病菌)感染;还可能是腹部受凉、肠道功能紊乱等非感染因素引起。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生活中饮食不注意、环境温度变化等都可能诱发,一般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因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出现腹泻情况。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但一般没有痢疾特有的黏液脓血便等典型表现。
二、临床表现区别
痢疾
典型急性痢疾患者体温可升高,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儿童可能体温波动更明显,还会有腹痛,多为左下腹疼痛,腹泻频繁,最初可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里急后重感明显,即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每次排便量少。
慢性痢疾患者除了有上述急性痢疾的一些症状迁延不愈外,还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儿童长期慢性痢疾会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迟缓等问题。
拉肚子
非感染性腹泻一般体温多正常或仅有低热,腹痛程度相对较轻,部位不固定,腹泻次数相对痢疾可能少一些,粪便多为稀水样便,无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不明显。感染性腹泻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如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常先有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次数较多;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有发热、腹痛相对明显等表现,但一般没有痢疾那样典型的黏液脓血便。
三、诊断方法
痢疾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的金标准。对于儿童患者,采集粪便标本时要注意操作规范,及时送检。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会升高。
拉肚子
粪便常规检查主要是看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等,一般痢疾杆菌引起的腹泻粪便有相应典型表现,而非痢疾杆菌感染的腹泻粪便常规可能仅有少量白细胞或无明显异常。
粪便病原学检查,如病毒检测、细菌培养等可明确是否为特定病原体感染导致的拉肚子,对于儿童要轻柔操作采集标本。血常规检查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白细胞多正常或降低,细菌感染引起则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四、治疗原则
痢疾
一般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药物等,但儿童由于骨骼发育等因素,需谨慎使用,多选用相对安全的抗生素。要注意隔离,防止疾病传播。患者需休息,饮食上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于儿童要保证营养供应以促进恢复。
拉肚子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对症治疗,调整饮食,如暂时减少辅食添加等,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感染性腹泻如果是病毒感染,主要也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防止脱水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拉肚子,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指征,儿童更要谨慎选择药物。
五、预防措施
痢疾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净,肉类等食物要彻底煮熟。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水源污染。对于儿童,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避免接触痢疾患者,集体机构如幼儿园等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拉肚子
同样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规律。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儿童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加强环境卫生,减少肠道感染病原体的传播机会,儿童玩耍后要洗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