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后需观察儿童发热情况,区分低热、中热、高热,可通过适当增减衣物、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出现严重精神症状、发热持续过长、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就医,不同年龄儿童有特殊考虑,婴儿体温调节弱、幼儿及学龄前儿童需关注情绪、学龄儿童要了解相关信息并增加其降温依从性。
一、观察发热情况
1.区分低热、中热与高热
低热:体温在37.5~38℃之间,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稍显烦躁,活动较平时略有减少,这是机体对疫苗接种后免疫反应的轻度体现,一般与疫苗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等因素相关。
中热:体温在38.1~39℃之间,儿童可能会有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表现,此时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因为疫苗接种后引起的发热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整体舒适感。
高热:体温超过39℃,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惊厥样表现等,高热时儿童体内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需要格外重视,因为长时间高热可能对儿童的神经系统等造成一定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过程中,机体的应激反应较为强烈。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适当增减衣物
对于婴幼儿,若发热时衣物穿着过多,会影响机体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应适当减少衣物,以宽松、棉质衣物为宜,利于散热;若儿童感觉寒冷伴有寒战,可适当增添衣物,但不宜过厚,保持皮肤散热与保暖平衡。这是因为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通过增减衣物来帮助调节体温是重要的非药物手段。
较大儿童可根据自身感觉调整衣物,遵循舒适原则,帮助机体更好地散热或保暖,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物理降温方法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约10~15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例如,擦拭额头时,用毛巾蘸取温水后轻轻擦拭,动作要轻柔,这是利用物理散热原理,因为这些部位血管丰富,擦浴能有效促进散热。但要注意,擦浴过程中要避免儿童着凉,室内温度要适宜,一般保持在24~26℃左右。
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儿童的额头、太阳穴等部位,退热贴中的凝胶成分可以通过凝胶的汽化吸热来降低局部温度,从而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相对比较安全,适用于低热或中热的儿童,对皮肤刺激性小。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现严重精神症状
若儿童发热同时伴有持续的烦躁不安、无法安抚的哭闹、意识模糊、嗜睡不醒等情况,可能提示疫苗接种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全身反应或存在其他潜在问题,因为正常疫苗接种后的轻度发热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精神意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排除脑炎等严重疾病的可能。
2.发热持续时间过长
一般疫苗接种后引起的发热多在1~2天内缓解,如果发热持续超过3天仍未消退,或者体温反复升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继发感染等其他情况,此时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明确发热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伴随其他严重症状
如发热时伴有频繁呕吐、剧烈头痛、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无论体温高低,都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需要紧急处理,例如抽搐可能是高热惊厥的表现,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儿童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四、不同年龄儿童的特殊考虑
1.婴儿(0~1岁)
婴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弱,发热时更需密切观察。婴儿发热时非药物干预要格外轻柔,温水擦浴时动作要迅速,避免过长时间暴露导致婴儿着凉。如果婴儿发热,优先采用减少衣物等简单方法,因为婴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应尽量避免过早使用退热药物,除非出现非常严重的情况,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幼儿及学龄前儿童(1~6岁)
此阶段儿童可能会因为发热而出现情绪上的较大波动,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安抚。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时,要注重儿童的配合度,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儿童配合温水擦浴等操作。如果发热持续,要及时带儿童就医,因为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仍在发育,发热可能提示更复杂的健康问题。
3.学龄儿童(6岁以上)
学龄儿童能更清楚表达自身不适,但仍需家长密切关注。要了解儿童发热前后的活动情况、是否有接触其他患病人员等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判断发热原因。在非药物干预时,可让儿童参与到降温措施中,如让其选择喜欢的退热贴款式等,增加儿童的依从性,促进体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