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由多种病因致胰酶激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等炎症反应,常见病因有胆石症、过量饮酒等,症状有中上腹腹痛等,诊断靠血淀粉酶等实验室检查及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等;慢性是胰腺局部等慢性进展性炎症致组织和功能不可逆损害,病因有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等,症状有腹痛等,治疗有止痛等;儿童胰腺炎病因多为感染等需密切监测,老年常合并基础疾病症状不典型,妊娠期罕见需权衡用药。
一、胰腺炎分类及定义
1.急性胰腺炎:多种病因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引发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等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血胰酶升高等为特点。
2.慢性胰腺炎: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慢性进展性炎症,致胰腺组织和(或)功能不可逆损害,表现为反复发作上腹痛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
二、病因
1.急性胰腺炎
胆石症:胆道结石阻塞胆总管末端,致胆汁反流胰管,激活胰酶引发炎症,为我国最常见病因。
过量饮酒:乙醇刺激胰液分泌,致十二指肠乳头水肿、Oddi括约肌痉挛,胰液排出受阻引发炎症。
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使胰毛细血管乳糜微粒栓子阻塞,致胰腺缺血引发胰腺炎。
外伤:腹部钝器伤等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组织可致胰腺炎。
2.慢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炎症反复发作致胰腺组织纤维化、萎缩,影响胰腺功能。
长期酗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毒性作用损伤胰腺细胞,促胰液内蛋白增高,阻塞胰管引发慢性胰腺炎。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基因缺陷可增加慢性胰腺炎发病风险。
三、症状表现
1.急性胰腺炎
腹痛:中上腹为主,可向腰背部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水肿型3-5天缓解,出血坏死型持续时间长。
恶心、呕吐及腹胀:起病后出现,重者呕吐胆汁或血性物,伴麻痹性肠梗阻致腹胀。
发热:多数中度发热,持续1周以上伴白细胞升高需考虑并发症。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脱水、代谢性碱中毒或酸中毒,伴血钾、镁、钙降低。
2.慢性胰腺炎
腹痛:间歇性转为持续性,位于上腹部剑突下或偏左,可放射至背部,患者常蜷曲体位缓解。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食欲减退、腹胀、不耐受脂肪,粪便色浅、量多、有油滴,伴体重减轻。
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部分出现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淀粉酶:发病2-12小时升高,48小时下降,超正常值3倍可确诊,出血坏死型可正常或降低。
血脂肪酶:发病24-72小时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晚的急性胰腺炎有诊断价值。
其他: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血清高铁血红蛋白阳性提示出血坏死,血钙低于2mmol/L提示预后不良。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首选,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但受胃肠气体干扰。
增强CT:诊断胰腺坏死最佳方法,可见胰腺低密度区、胰周液体积聚等。
MRCP:有助于发现胆道结石等病因。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胰腺炎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补充液体防治休克,早期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肠内营养。
抑制胰液分泌: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减少胰液分泌。
抗感染治疗:有感染证据时选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等。
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期过后可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
手术治疗:出血坏死型经内科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时需手术。
2.慢性胰腺炎
止痛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严重者用阿片类镇痛药,注意药物成瘾性。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替代治疗:补充胰酶制剂,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糖尿病治疗:根据血糖情况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
手术治疗:伴胆道梗阻、胰腺假性囊肿等时考虑手术,如胆道手术、囊肿内引流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胰腺炎
病因多为感染(如腮腺炎病毒等)、先天性胰腺异常、外伤等,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淀粉酶等,优先非药物干预,注意儿童营养需求,避免禁忌药物。
2.老年胰腺炎
常合并基础疾病,症状不典型,腹痛轻而全身症状明显,治疗需谨慎评估药物,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营养支持兼顾基础疾病饮食要求。
3.妊娠期胰腺炎
罕见,与妊娠期生理变化、胆囊疾病、高脂血症等有关,用药需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案,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情况,保证营养需求同时避免加重胰腺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