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中医辨证分为湿热浸淫证(多见于急性湿疹患者,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等,治以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证(常见于亚急性湿疹患者,皮损色淡或暗红等,治以健脾利湿止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血虚风燥证(多见于慢性湿疹患者,皮损色暗等,治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外治法依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分别有相应中药洗剂湿敷、散剂油调外用、药膏外搽等,不同人群湿疹治疗有特殊考虑,儿童患者注重温和安全、调整内服药量等,老年患者注重扶正祛邪、选用滋润药膏等,女性患者考虑情志等因素及经期用药,男性患者结合生活工作环境因素及防护等。
一、湿疹的中医辨证
(一)湿热浸淫证
人群特点:多见于急性湿疹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常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鱼腥发物,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兼受外湿,内外合邪,浸淫肌肤而发病。
症状表现: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剧烈,伴有渗液、糜烂,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数。
(二)脾虚湿蕴证
人群特点:常见于亚急性湿疹患者,多与患者素体脾虚,或病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肌肤失养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病程相对较长。
症状表现:皮损色淡或暗红,有少许渗液,瘙痒,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
(三)血虚风燥证
人群特点:多见于慢性湿疹患者,常因病程迁延,耗伤阴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慢性病程者为主。
症状表现: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有口干不欲饮,形体消瘦,夜寐不安。舌质淡,苔白,脉细涩。
二、湿疹的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
湿热浸淫证:治以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当归、生地养血活血;柴胡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
脾虚湿蕴证:治以健脾利湿止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猪苓、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白术健脾益气;桂枝温阳化气;防风祛风胜湿;山栀、木通清热利湿;甘草调和诸药。
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方中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防风、荆芥、白蒺藜、何首乌祛风止痒;黄芪益气固表;甘草调和诸药。
(二)外治法
急性湿疹: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无渗液时,可用清热止痒的中药洗剂外洗,如马齿苋洗剂等;若有渗液,可用黄柏溶液、苦参汤等湿敷。
亚急性湿疹:有少量渗液者,可选用青黛散油调外用;若无渗液,可选用三黄洗剂外搽。
慢性湿疹:可选用黄柏霜、青黛膏等外搽,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三、不同人群湿疹治疗的特殊考虑
(一)儿童患者
特点:儿童皮肤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湿疹发病率较高。中医治疗时应注重温和、安全,避免使用过于峻烈的药物。外治法可优先选择中药外洗、温和的药膏外搽。内治法用药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注意事项:儿童皮肤薄嫩,外用药时要注意药物浓度,避免刺激皮肤。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护理,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湿润。
(二)老年患者
特点:老年患者多有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不足,湿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治疗时应注重扶正祛邪,在祛湿止痒的同时,注意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功能。
注意事项:老年患者皮肤干燥,外治法可选用滋润性较好的药膏,避免使用过于干燥、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等,综合进行治疗和调理。
(三)女性患者
特点:女性患者湿疹发病可能与月经周期、情志等因素相关。如肝郁气滞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治疗时可适当加入疏肝理气的药物。
注意事项: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情志因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情志不遂加重病情。同时,经期用药需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以免影响月经周期。
(四)男性患者
特点:男性患者湿疹发病可能与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如长期从事接触化学物质等工作,易导致湿疹发生。治疗时要结合其生活工作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注意事项:男性患者若从事特殊工作,接触有害物质,要注意防护,同时在治疗湿疹时,根据病情合理选用中药,注意药物对其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避免因用药影响工作效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