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具有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防等特点。临床表现分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传染源是麻疹患者,通过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染;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血清学、病原学相关特点;并发症包括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来实现。
一、临床表现特点
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也是常见表现,还会在口腔颊黏膜上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这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直径约0.5-1mm,周围有红晕,随后可迅速增多,融合成片,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及唇部黏膜,一般在出疹后1-2天内逐渐消失。
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初起时疹间皮肤正常,病情严重时皮疹可融合成片,但疹间皮肤仍可见正常。出疹期体温可进一步升高,全身中毒症状加重,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咳嗽加剧,肺部可闻及少量啰音等。
恢复期:出疹3-5天后,若患者免疫力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消退处有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愈。
二、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口、鼻、咽和眼部的分泌物中,当患者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体外,周围人群吸入后即可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未患过麻疹且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感染率较高,6个月-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在出疹期,白细胞计数可降至(2-4)×10/L,淋巴细胞比例可达60%以上。
血清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中麻疹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出疹后1-2天即可阳性,是早期快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检测麻疹特异性IgG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确诊麻疹。
病原学检查:取患者鼻咽分泌物、血、尿等标本,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麻疹病毒抗原,或采用PCR技术检测麻疹病毒核酸,可直接证明患者体内存在麻疹病毒感染。
四、并发症特点
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可发生在麻疹病程的各个时期,是麻疹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原体可为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或病毒(如腺病毒等),患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加剧、气促、发绀等症状,肺部可闻及较多湿啰音。
喉炎:多发生于2-3岁以下小儿,由麻疹病毒本身引起喉部炎症,也可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如不及时处理可因窒息危及生命。
心肌炎:多见于年龄较小及病情较重的患儿,表现为气促、心悸、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心音低钝等,心电图可出现T波低平、ST段下移等改变,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脑炎:发病率较低,多发生于出疹后2-6天,也可发生在出疹前1周或出疹后3周。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惊厥、昏迷等,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正常。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少数可留有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五、预防特点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规定,8月龄接种第一剂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第二剂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对于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人群,也可通过应急接种麻疹疫苗来预防发病。
管理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麻疹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需隔离至出疹后10天。对接触过麻疹患者的易感儿童应隔离观察21天,并在接触后2天内尽早接种麻疹疫苗,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切断传播途径: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尽量减少易感人群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应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等。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对患者居住过的房间可进行空气消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