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及成人免疫力低下者,具有高度传染性,夏秋季节高发,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大疱型、非大疱型和深部脓疱疮,诊断依赖典型皮损和细菌培养,需与湿疹、接触性皮炎、单纯疱疹等鉴别,治疗包括局部用药、全身抗生素治疗及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孕妇、老年人需加强管理,预防需做好个人防护和环境管理,多数病例预后良好,深部脓疱疮及免疫低下者预后较差,生活上需注意饮食、运动和心理支持。
一、定义与病原学特征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好发于2~10岁儿童,但成人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亦可见。其核心病理特征为表皮内水疱形成,疱液含大量中性粒细胞,疱壁薄易破溃,形成特征性蜜黄色结痂。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大疱型和非大疱型两类,前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表皮松解毒素导致,后者多为链球菌感染引发。
二、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皮肤接触、共用毛巾)或自体接种传播。流行季节为夏秋高温潮湿环境,发病率在儿童集体生活场所(如幼儿园、学校)可显著升高。研究显示,皮肤微小创伤(如虫咬、擦伤)是重要诱因,约65%患儿发病前存在皮肤破损史。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1.非大疱型脓疱疮:初发为直径1~4mm的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破溃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表面覆盖蜜黄色厚痂,呈“黄水疮”特征。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及四肢暴露部位,自觉瘙痒,搔抓后可导致“接种性”新病灶。
2.大疱型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表皮松解毒素所致,表现为直径5~10mm的紧张性大疱,疱液初为澄清后变浑浊,疱壁薄易破溃,破溃后形成大片糜烂面,结痂较薄。多见于新生儿及营养不良儿童,可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3.深部脓疱疮:由链球菌深入真皮引起,表现为深在性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愈合后遗留瘢痕。常见于下肢,可伴疼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典型皮损(薄壁脓疱、蜜黄色结痂)+细菌培养阳性(金葡菌或链球菌)。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
2.鉴别要点:需与湿疹、接触性皮炎、单纯疱疹等鉴别。湿疹表现为多形性皮疹,无脓疱及结痂;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边界清楚;单纯疱疹呈簇集性水疱,伴疼痛。
五、治疗方案与原则
1.局部治疗: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每日2~3次,疗程7~10天。对大疱型脓疱疮,可先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疱液,再涂药。
2.全身治疗:对广泛皮损、免疫低下者或伴发热等全身症状者,需口服抗生素。儿童可选用头孢类(如头孢呋辛)或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成人可选用一代头孢(如头孢唑林)或克林霉素。
3.支持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剪短指甲。对新生儿及免疫力低下者,需隔离治疗至皮损完全愈合。
六、特殊人群管理
1.新生儿: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易发生重症感染。治疗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必要时住院观察。
2.孕妇:局部用药需选择B类安全药物(如莫匹罗星),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及磺胺类。全身用药需权衡利弊,仅在严重感染时使用。
3.老年人:常伴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感染易扩散。需加强血糖控制,局部用药后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全身用药需调整剂量。
七、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1.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不共用毛巾、衣物。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环境管理:集体生活场所定期消毒,保持通风。对患儿衣物、被褥高温煮洗。
3.高危人群:对反复感染者,可检测免疫力指标,必要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对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八、并发症与预后
1.常见并发症:局部感染扩散可致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罕见情况下可引起败血症、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
2.预后评估:多数病例经规范治疗1~2周可愈,无瘢痕形成。深部脓疱疮及免疫低下者预后较差,需延长治疗周期。
九、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管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如柑橘类)及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的食物,促进皮肤修复。
2.运动建议: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增多,加重皮肤刺激。
3.心理支持:对反复感染患儿,需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