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是一种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有明确诊断标准,病因包括病原体和宿主因素,临床表现有呼吸系统及全身表现,治疗原则包括抗感染、呼吸和循环支持及其他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重症肺炎是指肺炎患者除了有肺炎本身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出现了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神经系统受累等全身中毒症状的一种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
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需要有创机械通气;
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次要标准:
呼吸频率≥30次/分钟;
氧合指数(PaO/FiO)≤250;
多肺叶浸润;
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氮质血症(血尿素氮≥7mmol/L);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4×10/L);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L);
低体温(体温<36℃);
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符合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病因
病原体:
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研究发现其在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分离率较高。
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腺病毒、新冠病毒等。新冠病毒感染可导致部分患者发展为重症肺炎,尤其是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表现。
真菌: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较为常见,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感染肺孢子菌、曲霉菌等。
宿主因素:
年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重症肺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也是重症肺炎的高发人群。
基础疾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肺部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肺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重症肺炎。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进而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肺炎。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除了咳嗽、咳痰、发热等常见肺炎症状外,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呼吸频率加快,可出现发绀,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窘迫,表现为鼻翼扇动、三凹征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等。
全身表现:患者可出现高热或低体温,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还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循环系统症状,以及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等。例如对于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可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呼吸支持: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可给予氧疗,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严重时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包括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
循环支持:对于出现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需要进行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其他治疗:如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重症肺炎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使用抗感染药物等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选择,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老年人:老年人重症肺炎要注意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脏器功能。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药物加重脏器负担。要鼓励老年人适当活动,促进痰液排出,但要注意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这类患者重症肺炎的病原体可能较为特殊,治疗时要根据具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同时要注意增强患者的抵抗力,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方案,但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平衡免疫抑制和抗感染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