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可从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及定期体检等方面着手。健康饮食要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盐饮食;生活方式需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注意饮食卫生、及时检测治疗;定期体检则包括高危人群定期胃镜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一、健康饮食方面
1.多吃蔬菜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能帮助抵御自由基对胃黏膜的损伤。例如,大量研究表明,每日摄入400克以上的蔬菜和200克以上的水果,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其中,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等含有吲哚类化合物和硫代葡萄糖苷,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柑橘类水果中的黄酮类物质也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保证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儿童可通过制作多样化的果蔬泥等方式增加摄入,成年人则可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如每餐有一半的餐盘是蔬菜,每天吃1-2个水果。
2.减少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使胃黏膜对致癌物的易感性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高盐食物如腌制食品(咸菜、咸鱼等)、加工肉类(火腿、香肠等)应尽量少吃。对于有家族胃癌病史或本身胃黏膜已有一定损伤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例如,一些长期食用大量腌制食品的地区,胃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在饮食中可通过使用天然香料、醋等来替代部分盐的调味作用,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二、生活方式方面
1.戒烟限酒:吸烟会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还会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升高,从而增加胃癌风险。大量研究证实,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50%左右。饮酒尤其是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长期饮酒还可导致肝硬化、胃炎等疾病,进而增加胃癌发生几率。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尽量戒烟,避免二手烟的危害。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应逐步减少吸烟量和饮酒量,最终戒掉。
2.保持规律作息:长期熬夜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胃黏膜的修复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的人患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几率更高,而这些疾病若长期不愈,可能会发展为胃癌。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应相应延长,如儿童10-14岁需要9-10小时睡眠,青少年14-18岁需要8-9小时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维持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身体的健康状态。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方面
1.注意饮食卫生: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避免共用餐具、水杯等,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水果要洗净,蔬菜要彻底煮熟,饮用水要确保安全。在家庭聚餐等场合,使用公筷能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对于有小孩的家庭,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儿童餐具要单独清洗和消毒,避免与成人餐具混用。一些水源污染地区的人群更要重视饮用水的安全,可通过煮沸等方式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
2.及时检测和治疗:如果怀疑感染幽门螺杆菌,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一旦确诊感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有效降低胃炎、胃溃疡的发生风险,进而减少胃癌的发生几率。对于有家族胃癌病史的人群,更应定期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如有感染尽早治疗。
四、定期体检方面
1.胃镜检查:对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早期发现胃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一般建议高危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例如,有家族胃癌遗传倾向的人群,从35岁左右开始就可考虑定期进行胃镜筛查。通过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胃癌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2.其他检查:除胃镜检查外,还可进行血清学检查等辅助检查。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等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辅助手段。这些检查相对无创,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评估胃部健康状况。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胃镜检查的人群,可通过这些辅助检查初步了解胃部情况,但最终仍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