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与肺癌在影像学表现、发病年龄及人群、临床症状、预后转归等方面存在差异。肺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影像有片状模糊影等,症状有发热咳嗽等,多数可治愈但特殊情况预后差;肺癌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影像有肿块分叶等,早期多无症状,中晚期预后差易转移复发。
一、影像学表现特点
肺炎
X线表现: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肺部片状、斑片状模糊阴影,边缘多不清楚,好发于肺的中外带或双下肺。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X线表现有一定差异,如细菌性肺炎常为大叶性或小叶性分布,大叶性肺炎可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均匀致密实变影,内见空气支气管征;病毒性肺炎多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呈网状、小斑片状阴影等。
CT表现:肺部可见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节影等,病灶分布多样,可呈散在分布或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等。炎症渗出性病变在CT上表现为局部肺组织密度增高,磨玻璃影是肺泡内少量渗出液、细胞浸润等导致肺组织轻度实变,密度轻度增高,仍可见血管及支气管影;实变影则是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等,密度增高,血管及支气管影被掩盖。
肺癌
X线表现:中央型肺癌可表现为肺门区肿块影,伴有支气管阻塞时可出现肺不张,不张肺叶与肿块影共同形成“S”形典型征象;周围型肺癌多表现为肺野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边缘常呈分叶状,有短细毛刺,可见胸膜凹陷征等。
CT表现:肿块形态多样,分叶征较为常见,是肿瘤各方向生长速度不同所致;毛刺征表现为肿瘤边缘伸出的细短线条影,为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及间质反应等;胸膜凹陷征是肿瘤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收缩牵拉脏层胸膜所致,表现为胸膜呈三角形或喇叭口状凹陷;增强扫描时,肺癌多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常高于肺炎性病变。
二、发病年龄及人群特点
肺炎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患肺炎,如婴幼儿肺炎多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等;老年人肺炎则多与基础疾病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病原体可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
不同性别在肺炎发病率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某些特定病原体感染可能有一定倾向,如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男性感染肺炎链球菌的概率可能相对稍高,但总体差异不显著。
肺癌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吸烟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长期吸烟可导致肺部细胞基因突变,引发肺癌。有长期职业暴露史的人群,如长期接触石棉、铀等放射性物质或化学致癌物的人群,无论男女,肺癌发病风险均增加。
三、临床症状差异
肺炎
起病可急可缓,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发热多为高热或低热,咳嗽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痰液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异,细菌性肺炎常咳脓性痰,病毒性肺炎多为白色黏液痰等。同时可伴有胸痛,咳嗽或深呼吸时胸痛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影响气体交换,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儿童肺炎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拒食、烦躁、喘憋等表现。
肺癌
早期肺癌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原有咳嗽性质改变;咯血,多为痰中带血或间断少量咯血,少数患者可出现大咯血;胸痛,多为胸部隐痛、钝痛,随着肿瘤侵犯胸膜可出现持续性剧烈胸痛;呼吸困难,肿瘤阻塞支气管或侵犯胸膜导致胸腔积液等可引起呼吸困难;还可出现消瘦、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引起的低热,或合并感染时的高热。
四、预后及转归不同
肺炎
大多数肺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抗感染等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良好。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经过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治疗,一般1-2周左右症状可明显改善,肺部病灶逐渐吸收。但对于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的肺炎患者,如合并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时,预后相对较差,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危及生命。儿童肺炎经过规范治疗,多数也能顺利康复,但婴幼儿肺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肺癌
肺癌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法等密切相关。早期肺癌若能及时手术切除,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而中晚期肺癌预后较差,即使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较低。肺癌易发生复发和转移,如出现脑转移、骨转移等远处转移时,预后更差,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