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引发的疾病有水肿充血或出血坏死等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血清及尿淀粉酶含量升高分急性和慢性等类型发病机制与胰液分泌排泄等异常致自身消化有关诊断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等治疗原则依类型而异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胰腺炎有各自特点。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胰腺有水肿、充血,或出血、坏死。临床上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血清及尿淀粉酶含量升高。
一、胰腺炎的类型
1.急性胰腺炎
轻型急性胰腺炎:多呈自限性,病变程度相对较轻,胰腺出现水肿,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经及时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康复,预后较好。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暴饮暴食是常见诱因,有胆道疾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也较高。
重型急性胰腺炎:较少见,但病情凶险,胰腺出血坏死,可并发休克、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发病年龄上无明显特定偏向,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胆道疾病、高脂血症等都是重要诱因,有相关病史的人群需特别警惕。
2.慢性胰腺炎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的损害。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如腹泻、消瘦等)和内分泌功能不全(如糖尿病)等。慢性胰腺炎多见于中年男性,长期大量饮酒是重要的发病因素,胆道疾病、遗传因素等也与慢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关。
二、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1.急性胰腺炎
各种病因导致胰液分泌过度旺盛、胰液排泄障碍、胰腺血循环紊乱与生理性胰蛋白酶抑制物质减少等,胰蛋白酶原激活成胰蛋白酶,后者又激活磷脂酶A、弹力蛋白酶、脂肪酶等,导致胰腺自身消化,引起水肿、出血甚至坏死。例如,胆道结石梗阻胆管,使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急性胰腺炎;大量饮酒时,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液排出受阻,激活胰酶而发病。
2.慢性胰腺炎
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演变而来,此外,长期酗酒、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参与其发病过程。这些因素导致胰腺组织反复损伤和修复,引起胰腺纤维化,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逐渐受损。
三、胰腺炎的诊断
1.症状与体征
急性胰腺炎患者多有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查体可发现上腹部压痛等。慢性胰腺炎患者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还可能出现消瘦、脂肪泻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穿孔等。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有无胆道结石等;CT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胰腺炎症程度、有无坏死等情况。
四、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1.急性胰腺炎
轻型急性胰腺炎: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等;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
重型急性胰腺炎:除上述治疗外,还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积极防治休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如清除坏死组织、引流等。
2.慢性胰腺炎
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胰腺功能、治疗并发症。包括去除病因,如戒酒、治疗胆道疾病等;缓解疼痛可使用止痛药物;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者需补充胰酶制剂;糖尿病患者需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五、特殊人群的胰腺炎情况
1.儿童胰腺炎
儿童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较凶险。儿童胰腺炎的诱因可能与感染、先天胆道异常、代谢性疾病等有关。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特别考虑,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老年胰腺炎
老年胰腺炎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差,并发症发生率高。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治疗上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