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磨骨可能出现面部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如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面部外形相关后遗症如双侧不对称、骨吸收或骨不平整,感染相关后遗症如局部感染、深部组织感染,出血相关后遗症如术后出血、血管损伤相关问题,不同年龄人群及有相关病史人群在各后遗症发生风险和影响恢复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面部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
1.感觉异常
下颌骨周围分布有面神经等重要神经,在磨骨手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神经。例如损伤下牙槽神经,会导致下唇、颏部皮肤等区域出现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情况。这是因为下牙槽神经负责该区域的感觉传导,神经受损后其正常的感觉传导功能受到影响。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手术中由于神经发育和耐受等情况不同,年龄较小者神经更娇嫩,损伤风险相对更高;有既往面部神经相关病史的人群,手术中损伤的可能性及损伤后恢复的难度可能增加。
2.运动功能障碍
严重时可能影响面部肌肉的运动,比如导致面部表情肌运动不协调。面神经分支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磨骨手术若损伤面神经分支,会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肌肉运动障碍,如闭眼无力、口角歪斜等。对于女性来说,面部表情的正常运动对于外观和社交等方面影响较大,而男性也可能因为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的面部表情交流。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术后患者有过度面部运动锻炼等情况,可能会加重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难度。
二、面部外形相关后遗症
1.双侧不对称
手术过程中很难保证两侧磨骨量完全一致,这是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由于手术操作的精准度限制以及患者自身两侧下颌骨基础略有差异等因素,术后可能出现双侧面部不对称的情况。例如一侧磨骨过多,另一侧相对过少,导致面部外观不协调。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手术前自身面部基础情况不同,年龄较大者面部组织可能有一定的松弛等变化,会影响双侧对称的判断和术后效果;有单侧下颌骨既往病变等病史的人群,本身两侧就存在差异,手术中更需要精准操作来避免不对称情况加重。
2.骨吸收或骨不平整
下颌骨磨骨后,骨组织可能会出现异常的骨吸收情况,导致面部外形改变。另外,磨骨后骨面可能不够平整,这是因为磨骨操作时难以做到绝对的平滑。骨吸收可能与个体的骨质代谢情况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骨质代谢速度不同,年轻人骨质代谢相对活跃,可能骨吸收的风险相对不同;有骨质疏松等病史的人群,骨吸收的可能性更高。骨不平整会影响面部的视觉效果,在触摸面部时也能感觉到骨面的不平整感。
三、感染相关后遗症
1.局部感染
手术是有创操作,存在感染的风险。如果术后伤口护理不当,或者患者自身抵抗力较低等情况,可能发生局部感染。感染后会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术后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儿童对疼痛等症状的表达可能不如成人清晰,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女性在术后如果有美容相关的生活方式,如术后过早进行一些可能接触细菌的面部护理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原因,感染后恢复更困难,感染风险也更高。
2.深部组织感染
更严重的情况是深部组织感染,可能波及到咀嚼肌间隙等深部组织,引起更复杂的症状,如面部肿胀持续不消退、伴有全身症状等。深部组织感染的治疗难度更大,恢复时间更长。不同年龄人群对深部感染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年龄较大者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恢复深部感染的能力可能减弱;有免疫功能低下病史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发生深部组织感染的概率更高,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难控制。
四、出血相关后遗症
1.术后出血
手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出血情况。如果术后出血较多,可能形成血肿。小的血肿可能会慢慢吸收,但如果血肿较大,可能会影响面部外形,甚至压迫周围组织。对于儿童来说,术后出血后由于其身体代偿能力相对有限,血肿对身体的影响可能更明显。女性在术后如果有剧烈运动等情况,可能会导致术后出血增多;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人群,术后出血的风险大大增加,且出血后不易止住。
2.血管损伤相关问题
下颌骨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如颌外动脉等,手术中如果损伤血管,除了出血问题外,还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会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排出,进而影响伤口愈合和面部组织的正常功能。不同年龄人群血管的弹性等情况不同,年龄较大者血管弹性下降,损伤后血液循环障碍恢复相对困难;有血管硬化等病史的人群,血管本身状态不佳,手术中损伤血管后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的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