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分急性和慢性,严重程度因类型、年龄、基础疾病、病原体等而异,处理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治疗,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支气管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判断
急性支气管炎:多数患者病情相对较轻,起病较急,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一般经适当治疗后可在数天至几周内恢复。例如,由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若患者免疫力正常,通过休息、对症止咳化痰等处理,大多能自行缓解。但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肺炎等更严重情况,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等表现,病情相对严重。
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有轻重之分,临床上根据其病情进展分为不同阶段。在稳定期,患者可能仅有间断咳嗽、咳痰,对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但在急性发作期,病情会加重,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症状明显加重,痰量增多、变黄,伴有气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严重并发症,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存质量,病情较为严重。
二、影响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因素
年龄因素
婴幼儿: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如气道较窄、黏液分泌功能不完善、咳嗽反射弱等,患支气管炎时更容易出现气促、发绀等症状,病情变化较快,相对成人更易发展为重症,需要密切关注。例如,婴幼儿患支气管炎可能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需要及时干预。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呼吸肌力量减弱,免疫功能低下,患支气管炎时病情恢复较慢,且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支气管炎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增加病情的严重性和治疗难度。
基础疾病因素
患有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支气管炎时病情往往更严重。例如,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发生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气道阻塞情况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功能明显下降,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糖尿病患者患支气管炎时,感染不易控制,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影响病情的转归。
感染病原体因素
由毒力较强的病原体引起的支气管炎病情相对更重,如某些耐药菌感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容易出现肺部脓肿等并发症。而由普通病毒引起的支气管炎,多数病情相对较轻,但如果是流感病毒等特殊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
三、支气管炎的处理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与保暖: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要保持适宜的室温,避免受寒加重病情。
饮食调整:给予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利于痰液稀释排出。
对症治疗
止咳化痰:对于咳嗽咳痰的患者,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促进痰液排出;咳嗽剧烈无痰时可适当使用镇咳药物,但要注意婴幼儿慎用镇咳药。例如,氨溴索可以降低痰液黏度,使痰液更容易咳出。
退热:对于发热患者,体温超过38.5℃且有不适症状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婴幼儿退热的特殊处理,避免使用不当药物。
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对于流感病毒等特殊病毒感染,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
细菌感染:如果明确有细菌感染,如出现脓性痰、白细胞升高等情况,可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要避免滥用抗生素。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婴幼儿:护理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喂养时要注意避免呛咳,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精神状态,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情况要立即就医。用药时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的药物。
老年人: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肺功能等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用药要谨慎,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鼓励老年人进行适度的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等,以改善肺功能。
有基础疾病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支气管炎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在治疗支气管炎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如某些止咳平喘药物可能对心血管有一定影响,需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