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常见腹股沟疝等,有可复性或不可复性肿块,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适用于部分婴儿,手术是主要治疗;隐睾是睾丸未正常下降,有单侧或双侧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激素治疗适用于出生6月内未降睾丸,手术是1岁后未降睾丸的主要治疗,不同人群患病后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儿童、成人及特殊病史人群各有相应要点需关注。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有腹股沟疝等,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多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所致。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内,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等情况,主要是由于睾丸下降过程中相关的解剖结构异常、激素分泌异常等因素引起。
二、临床表现
疝气
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明显,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时可回纳消失。嵌顿疝时肿块不能回纳,伴有疼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其他类型疝气:如脐疝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物;切口疝是发生于手术切口处的疝,表现为切口部位逐渐隆起的肿块等。不同类型疝气临床表现有差异,但都以可复性或不可复性局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形式,与腹内压变化相关。
隐睾
单侧隐睾可无明显不适,双侧隐睾可导致阴囊发育不良,阴囊内空虚,触摸不到睾丸。未降睾丸常位于腹股沟管内、腹腔内或其他异常位置,位置较高的隐睾外观可见阴囊扁平,患侧腹股沟区可触及类似睾丸的肿块,但较正常睾丸小且质地不同。
三、诊断方法
疝气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触及腹股沟区等部位的肿块,并且可判断肿块是否可回纳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明确疝内容物的性质等,对于腹股沟疝等可清晰显示疝囊及疝内容物情况;对于复杂情况可能还会用到CT等检查进一步评估。
隐睾
体格检查:首先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医生在阴囊内触摸判断是否有睾丸存在,若阴囊内未触及睾丸,再检查腹股沟区等可能存在隐睾的部位。
影像学检查: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确定隐睾的位置、大小等;对于腹腔内等较难触及的隐睾,还可采用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来明确睾丸的位置及发育情况等。
四、治疗原则
疝气
非手术治疗: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部分腹股沟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暂时观察。使用疝气带等保守治疗方法,但需注意正确使用,避免对局部造成不良影响。
手术治疗:一般1岁以上的疝气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疝囊高位结扎术等,对于成人疝气则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手术目的是修复腹壁的缺损,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
隐睾
激素治疗:对于出生后6个月内,睾丸仍未下降的患儿,可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进行治疗,通过激素刺激促使睾丸下降。
手术治疗:一般1岁后若睾丸仍未下降则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睾丸下降固定术,将未降睾丸牵引至阴囊内并固定,以促进睾丸正常发育,降低日后发生睾丸恶变等风险。对于高位隐睾等复杂情况可能需要采用分期手术等方式。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人群
疝气:婴儿疝气需密切观察肿块情况,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如哭闹、便秘等,若疝气发生嵌顿需紧急就医。儿童疝气手术相对安全,但术后要注意保持切口清洁,避免剧烈活动等。
隐睾:隐睾对儿童生殖系统发育影响较大,年龄越小治疗效果相对越好,所以对于隐睾患儿要尽早诊断和治疗,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阴囊发育情况,定期体检。
成人人群
疝气:成人疝气一般不能自愈,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等,防止疝气复发,同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升高。
隐睾:成人隐睾即使手术治疗,睾丸功能也往往受到一定影响,发生睾丸恶变的风险较正常阴囊内睾丸高,所以成人隐睾患者要定期进行睾丸检查,包括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特殊病史人群
有腹部手术史人群: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疝气患者,手术时要特别注意解剖结构的改变,防止损伤周围组织;隐睾患者若有相关内分泌疾病病史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病情况对治疗的影响。
有遗传病史人群:若家族中有疝气或隐睾相关遗传倾向,后代要加强监测,在儿童时期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疝气或隐睾情况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