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原因包括胃部疾病相关原因如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理化因素刺激以及胃溃疡因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引发,胃部以外器官疾病累及胃部导致的胃痛如胆囊炎胆结石因解剖位置接近致疼痛放射易误认、胰腺疾病炎症刺激引发,还有其他因素导致的胃痛如精神心理因素致胃肠道功能受影响、饮食因素因短时间进食过多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刺激胃黏膜引发。
一、胃部疾病相关原因
1.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在胃内生长繁殖,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例如,通过胃镜检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若结果为阳性,结合胃炎的临床表现,可考虑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炎进而引起胃痛。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儿童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也可能出现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而且儿童感染后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相对较少见,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这种情况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更容易发生,比如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或者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的人群。自身免疫性胃炎会导致胃黏膜萎缩等病变,从而引起胃痛,且病情可能会逐渐进展。
理化因素刺激:长期饮用烈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或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些理化因素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胃痛。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这些刺激因素的概率不同,例如长期有饮酒、喝咖啡习惯的人群,患胃炎导致胃痛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改变,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更容易出现胃黏膜损伤进而引发胃痛。
2.胃溃疡
胃溃疡的发生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当胃酸分泌过多,或者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时,胃酸和胃蛋白酶会消化胃黏膜,形成溃疡。胃溃疡患者的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如餐后1-2小时开始疼痛,下次进餐前缓解。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胃溃疡,年轻人可能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引发,老年人则可能因为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导致胃溃疡。例如,长期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容易出现胃溃疡相关的胃痛症状。
二、胃部以外器官疾病累及胃部导致的胃痛
1.胆囊炎、胆结石
胆囊和胃的解剖位置比较接近,胆囊炎或胆结石发作时,疼痛可能会放射到上腹部,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痛。胆囊炎通常是由于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胆结石则是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结石。在发病时,患者除了上腹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不同性别方面,女性患胆结石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肥胖、多次妊娠的女性。这是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因素可能影响胆汁的成分和排泄,增加胆结石的发生风险。当胆结石引起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可能会导致类似胃痛的表现,需要通过B超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2.胰腺疾病
胰腺炎等胰腺疾病也可能导致胃痛。胰腺位于胃的后方,胰腺炎发作时,炎症刺激可能会引起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较剧烈,可向腰背部放射。急性胰腺炎病情较为凶险,常见于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后,或者有胆道疾病基础的人群。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胰腺受到酒精的刺激,容易发生炎症,进而出现胃痛等症状。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可能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影响消化功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患病,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胰腺炎的耐受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
三、其他因素导致的胃痛
1.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痛。当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胃酸分泌等。例如,一些面临较大工作压力的人群,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胃痛、胃胀、早饱等症状。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受到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年轻人可能因为工作、学习压力大,老年人可能因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导致精神心理状态改变,进而引起胃痛。
2.饮食因素
短时间内进食过多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痛。例如,大量食用辣椒后,辣椒素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痉挛,从而引发胃痛。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饮食偏好不同,如喜欢吃辛辣食物的人群,患因饮食刺激导致胃痛的概率相对较高。儿童如果过量食用生冷食物,也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表现为胃痛等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对刺激性食物的耐受性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