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病因多样病理特点为肺间质炎症、纤维化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体征有啰音、杵状指(趾)检查方法有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诊断需结合多方面并常需肺活检确诊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多因素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间质性肺炎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其病因多样,有些病因明确,如药物、环境因素(长期吸入无机粉尘、有机粉尘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些病因尚不明确。
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为肺间质的炎症、纤维化等。在显微镜下可见肺间质有炎症细胞浸润,后期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影响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
呼吸困难:是间质性肺炎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可出现。例如,患者在爬楼梯、快走等轻度活动后就会感觉气不够用,病情严重时,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也会引发明显呼吸困难。
咳嗽:多为干咳,早期咳嗽可能较轻,病情进展后咳嗽可能会加重。
咳痰:部分患者可出现少量白色黏液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性痰。
体征方面
啰音:双肺可闻及吸气末的细小爆裂音(Velcro啰音),这是间质性肺炎比较特征性的体征。
杵状指(趾):部分患者可出现手指或脚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网格状、弥漫性斑点状阴影等。
胸部CT:比胸部X线更能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可发现早期的肺间质改变,如磨玻璃影、网格影、蜂窝肺等,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例如高分辨率胸部CT(HRCT)能更精准地观察肺间质的细微结构变化。
肺功能检查
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肺活量(VC)、肺总量(TLC)降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等。同时,患者的换气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气体交换障碍。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以及病史等综合判断。例如,有明确的职业粉尘接触史,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胸部CT显示有相应的间质性改变,肺功能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等,可考虑间质性肺炎的诊断。但最终确诊往往需要进行肺活检,包括经支气管镜肺活检、胸腔镜肺活检等,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肺部病变的性质和类型。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如果是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应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环境因素引起,应脱离相应的环境;如果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炎,则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氧疗: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氧疗,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以纠正缺氧状态。
抗感染治疗:当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时,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等,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肺间质的炎症反应,延缓肺纤维化的进展,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间质性肺炎相对较少见,病因可能与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应更加谨慎,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调整,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保证营养供应。
老年人:老年人患间质性肺炎时,往往病情进展较快,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变化,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女性:女性间质性肺炎患者在治疗中需要考虑到特殊的生理情况,如妊娠、哺乳期等。如果在妊娠期间发生间质性肺炎,药物的使用需要非常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需要在妇产科和呼吸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治疗。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必要时可能需要暂停哺乳。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而并发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在治疗间质性肺炎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且要注意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自身抗体、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间质性肺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肺部疾病,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同人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各有其特点和注意事项,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