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且数小时消退但反复发新疹病程6周内的常见疾病,病因有食物、药物、感染、环境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表现及不同人群特点,诊断主要依病史等,需与丘疹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鉴别,治疗原则为避免诱因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但会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
二、病因
1.食物因素: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其次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或大蒜等调味品等也可诱发。另外,腐败性食品分解为多肽类,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蛋白食品在未彻底消化之前,以胨或多肽形式被吸收,可引起荨麻疹,这在儿童较多见,也可能是儿童的消化道黏膜通透性与成人不同所致。另外加入食物中的色素、调味剂、防腐剂、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质也能引起荨麻疹。
2.药物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如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呋喃唑酮等,另一类为组胺释放剂,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多黏菌素、维生素B、奎宁、肼苯达嗪等。
3.感染因素:各种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柯萨奇病毒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血吸虫、丝虫、阿米巴和疟原虫等;细菌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齿槽脓肿、鼻窦炎、脓疱疮、败血症等。
4.环境因素:吸入物及接触物,常见的吸入物有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接触物如某些植物、动物毛发、昆虫叮咬或皮肤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
5.其他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性刺激,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情绪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急性荨麻疹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起病常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或散在,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片。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2.不同人群表现特点
儿童:儿童急性荨麻疹的诱因可能与感染关系更为密切,比如病毒感染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等,在症状表现上可能瘙痒感较为明显,风团出现较迅速,而且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更烦躁不安。
成人:成人急性荨麻疹的诱因相对多样,可能与药物、接触物等关系更常见一些,症状表现上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可能风团范围较广,有的可能伴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心慌等。
四、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如发病诱因、皮疹特点(风团,时起时消等)及病程(6周以内)即可确诊。必要时可做血常规检查、变应原检测等,以帮助寻找病因。
五、鉴别诊断
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损害常为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有的中央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伸侧,皮疹持续时间较长,自觉瘙痒,但一般无全身症状。还需与血管性水肿相鉴别,血管性水肿为慢性复发性真皮浅层及皮下组织的大片局部性水肿,好发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组织疏松部位,一般无瘙痒等自觉症状。
六、治疗原则
1.避免诱因:详细询问病史,尽量找出可能的诱因并避免接触。
2.药物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能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急性荨麻疹时,应慎用一些抗组胺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有嗜睡等不适症状,并且要避免儿童搔抓风团部位,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2.孕妇:孕妇患急性荨麻疹时,用药需非常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组胺药物,且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使用,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胎儿的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荨麻疹时,要注意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比如老年人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其对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如是否会引起心律失常等,用药过程中要加强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