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包括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吸烟)、遗传、基础疾病(十二指肠腺瘤、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出血表现、梗阻表现;诊断方法有内镜检查(胃镜及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监测基础疾病、评估手术耐受性及加强术后护理,儿童患者罕见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女性患者要考虑生理特点及心理支持。
十二指肠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十二指肠是小肠起始段,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全长约20-25cm,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病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研究表明这类饮食结构会改变肠道内环境,影响胆汁酸等物质代谢,进而可能诱发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吸烟也是一个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影响十二指肠黏膜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引发癌症。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比如某些与细胞增殖、凋亡调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就可能增加患十二指肠癌的几率,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的患者,患十二指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基础疾病因素:患有十二指肠腺瘤等良性病变的患者,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变持续进展有可能发展为十二指肠癌,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黏膜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基因变异,增加癌变的可能性。
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常见的有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钝痛,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若肿瘤导致十二指肠梗阻,呕吐物可含有胆汁等;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由于肿瘤消耗以及消化吸收功能受影响,患者进食减少,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导致体重逐渐下降。
出血表现:表现为黑便或便血,肿瘤侵蚀周围血管可引起出血,出血量较少时,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黑便,严重时可导致呕血,大量失血可引起患者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相关症状。
梗阻表现: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堵塞十二指肠腔时,会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腹胀,呕吐频繁且呕吐物量大,含有宿食等。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癌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十二指肠癌的金标准,能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等。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十二指肠壁的增厚情况以及周围有无淋巴结肿大等,但对于较小的肿瘤或早期病变,超声的敏感性相对有限。
CT检查:能清晰显示十二指肠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还可以发现有无肝脏等远处转移病灶,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判断。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比CT更高,在评估十二指肠癌的肿瘤范围、与周围血管等结构的关系方面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血管等重要结构有重要价值。
治疗
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等,对于早期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肿瘤,通过手术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化疗: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晚期无法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伤肿瘤细胞,延缓肿瘤的进展,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等,但化疗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放疗:对于局部晚期的十二指肠癌患者,放疗可以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起到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的作用,但放疗也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肠炎等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要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且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儿童患十二指肠癌极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类似消化道症状等情况,应高度重视,及时进行全面检查,由于儿童对治疗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生理特点,如化疗对月经周期的影响等,在心理方面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