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阳性可由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月经污染引起也可由病理性因素如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统感染)、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需通过尿常规复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肾功能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进一步检查并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一、生理性因素
(一)剧烈运动
1.影响机制: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尿潜血阳性。例如长跑、竞技性运动等高强度运动后,机体的肾脏等器官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改变,红细胞进入尿液中。
2.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二)月经污染
1.影响机制:女性在月经期间,尿液可能会被月经血污染,从而导致尿潜血阳性。这种情况是因为月经血中的红细胞混入尿液中,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2.性别因素:仅见于女性,在月经结束后再次检测,若结果正常则可排除因月经污染导致的尿潜血阳性。
二、病理性因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影响机制: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等有关。肾小球的炎症会损伤肾小球的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炎症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滤过增多。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有一定发病特点,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中青年。
2.泌尿系统结石
影响机制: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损伤泌尿系统的黏膜,导致黏膜出血,血液进入尿液中引起尿潜血阳性。例如结石划破肾盂、输尿管等部位的黏膜,红细胞进入尿液。
年龄性别因素:泌尿系统结石在男性中相对更常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结石的形成与代谢、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饮水少、高钙饮食等人群易患。
3.泌尿系统肿瘤
影响机制:肾盂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组织本身容易发生坏死、破溃,从而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出现尿潜血阳性。例如膀胱癌的肿瘤细胞浸润膀胱黏膜,破坏血管,引起出血。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患膀胱癌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肾盂癌也多见于中老年。
4.泌尿系统感染
影响机制: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炎症会刺激泌尿系统的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进入尿液,引起尿潜血阳性。例如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年龄性别因素:女性由于尿道短等解剖特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泌尿系统感染需注意及时治疗,避免反复发作影响肾脏功能。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影响机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导致出血倾向,可能出现尿潜血阳性;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等原因,也可出现出血相关表现,包括尿液中出现红细胞。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白血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有一定发病率,血液系统疾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疾病有其自身的发病年龄特点。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影响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等多个器官。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当累及肾脏时,会引起肾脏的免疫性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出现尿潜血阳性等肾脏受累表现。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一)检查项目
1.尿常规复查:需要多次复查尿常规,排除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如排除月经污染等情况后再次检测尿潜血。
2.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结石、肿瘤、先天性畸形等情况。例如通过超声可以清晰看到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是否有结石、肿瘤的占位性病变等。
3.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肾脏受损情况。如果肾功能异常,结合尿潜血阳性,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因。
4.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尿潜血阳性的患者,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等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以协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诊断要点
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是否有相关疾病史等)、体格检查以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例如患者有血尿伴水肿、高血压等表现,结合尿常规、肾功能及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判断是否为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