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血尿痛常见原因有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外伤、药物副作用,发病机制分别为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引发炎症、结石移动损伤黏膜、肿瘤组织生长破溃等、外伤致组织损伤、某些药物刺激或形成结晶损伤黏膜,年龄性别因素各有特点,就医建议包括尿血尿痛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需立即就诊首诊选泌尿外科,检查项目有尿常规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等初步判断、泌尿系统超声可看形态结构、CT检查对结石肿瘤等诊断价值高且不同年龄性别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
(一)泌尿系统感染
发病机制:细菌等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而宽,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可通过上行感染等途径引发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泌尿系统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尿血尿痛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是育龄女性;男性也可发病,老年男性可能因前列腺增生等因素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儿童泌尿系统感染也需重视,可能与卫生习惯等有关。
(二)泌尿系统结石
发病机制:肾脏或输尿管、膀胱等部位形成结石,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引起出血和疼痛。比如肾结石移动到输尿管时,会导致输尿管痉挛,同时损伤黏膜导致血尿,疼痛较为剧烈,呈绞痛样。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结石类型好发年龄有差异,草酸钙结石多见于青壮年;尿酸结石男性相对多见。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与代谢等因素有关。
(三)泌尿系统肿瘤
发病机制: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表面组织容易坏死、破溃,从而引起血尿,同时肿瘤可能侵犯周围组织或引起尿路梗阻等,导致疼痛。例如膀胱癌,血尿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尿痛等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泌尿系统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当然也有儿童肿瘤的个别情况,但相对少见。
(四)外伤
发病机制:腰部或下腹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可导致泌尿系统组织损伤,引起血尿和疼痛。比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外伤可能导致肾挫伤、膀胱破裂等,从而出现相应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女性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外伤也需考虑,如玩耍时的意外撞击等。
(五)药物副作用
发病机制:某些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可能会对泌尿系统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血尿;磺胺类药物等在尿液中溶解度低,可能形成结晶,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尿血尿痛。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用人群,儿童使用某些药物需严格评估,成人使用药物也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男女无特殊性别差异导致的药物副作用倾向性。
二、就医建议
(一)及时就诊情况
若尿血尿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腰痛、排尿困难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如泌尿系统严重感染、结石引起梗阻合并感染、肿瘤等情况,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
对于儿童出现尿血尿痛,由于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应尽快就诊,以排除严重疾病。
(二)就诊科室选择
一般首诊可选择泌尿外科,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然后可能会安排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统超声、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三、检查项目
(一)尿常规
指标及意义:尿常规中可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红细胞增多提示有出血情况,白细胞增多提示有炎症反应。通过尿常规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可能导致尿血尿痛的情况。例如泌尿系统感染时,尿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伴有红细胞;泌尿系统结石时也可能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
年龄性别因素:儿童尿常规检查需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性,女性检查时需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尿液影响检查结果。
(二)泌尿系统超声
意义:可观察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比如能清晰看到肾脏是否有结石、肿瘤,输尿管是否有扩张、结石,膀胱是否有肿瘤、结石等。
年龄性别因素: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需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检查方式,如婴幼儿可能需要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进行检查以获得准确图像;老年患者可能因腹部脂肪厚等因素影响超声图像质量,但仍为重要检查手段。
(三)CT检查
意义: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尤其是对于一些微小结石、复杂部位的肿瘤等情况,CT检查更具优势。例如对于肾脏肿瘤,CT可以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年龄性别因素: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一般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较小的检查参数等;成人则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合理的CT检查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