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风寒感冒是小儿常见外感疾病,由小儿机体抵抗力弱外感风寒之邪引起,有发热、怕冷寒战、鼻塞流清涕、咳嗽、头痛身痛等症状,与风热感冒有发热、鼻涕、其他症状等鉴别点,预防要注意保暖、增强体质、避免接触传染源,护理需饮食清淡易消化、保证休息、密切观察病情。
一、定义
小儿风寒感冒是小儿感冒的一种类型,多因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卫表不和,肺气失宣,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二、主要症状表现
发热:体温可轻度升高或中度升高,一般体温不会过高,多在38℃-39℃左右,这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机体的免疫反应引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不同年龄段小儿对发热的耐受和表现略有不同,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年长儿可能会诉说怕冷等不适。
怕冷、寒战:小儿会明显感觉怕冷,部分小儿可能出现寒战,这是由于风寒外束,肌表失于温煦,卫阳被遏,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表拘紧而出现怕冷、寒战表现,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通过肢体蜷缩等方式来表现怕冷。
鼻塞、流清涕:鼻腔黏膜受到风寒之邪刺激,出现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鼻塞,流清稀鼻涕,这是因为风寒之邪犯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宣,影响鼻窍的通气和分泌物的排泄功能,不同小儿的鼻塞程度有所差异,有的小儿鼻塞较轻,仅在呼吸时稍有不通畅,有的小儿鼻塞较重,可能影响吃奶或睡眠。
咳嗽:多为清咳,咳嗽声重,痰液清稀色白,这是因为风寒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小儿咳嗽的频率和程度因个体差异不同,有的小儿偶尔轻咳几声,有的小儿可能频繁咳嗽,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
头痛、身痛:小儿可能会诉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这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同小儿对疼痛的表述能力不同,婴幼儿可能通过哭闹、烦躁等方式来表达身体的不适。
三、发病原因
气候因素:当气候变化较大,如秋冬季节气温骤降,小儿若穿衣过少,容易外感风寒之邪而引发感冒。例如,在寒冷的早晨,小儿未及时添加衣物,风寒之邪就容易从皮毛侵袭人体。
体质因素:小儿本身体质较弱,卫外功能不固,腠理不密,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尤其是一些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喂养不当,导致营养不良、缺乏锻炼的小儿,卫气不充,更容易感受风寒之邪而发病。比如长期挑食、偏食的小儿,营养摄入不均衡,机体抵抗力低下,就容易患上风寒感冒。
起居因素:小儿睡眠时如果踢开被子,暴露肌肤,也容易使风寒之邪侵袭,导致感冒。例如夜间小儿睡眠不安稳,把被子踢掉,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引发风寒感冒。
四、与其他类型感冒的鉴别
与小儿风热感冒的鉴别
发热特点:小儿风热感冒发热多较高,可超过39℃,而小儿风寒感冒发热一般相对较低,多在38℃-39℃左右。
鼻涕特点:小儿风热感冒流黄浊涕,而小儿风寒感冒流清稀涕。
其他症状:小儿风热感冒还可伴有咽痛、口渴、舌尖边红、苔薄黄等症状,而小儿风寒感冒多伴有怕冷明显、无汗等表现,舌苔多薄白。
五、预防及护理要点
预防方面
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小儿的保暖,避免着凉。例如在春天早晚温差大时,给小儿穿上合适厚度的衣物,既不能过少让小儿着凉,也不能过多导致小儿出汗后吹风受凉。
增强体质:让小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年龄段小儿的户外活动方式和时间有所不同,婴幼儿可以在家长的看护下在室内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等,年长儿可以进行跑步、跳绳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减少感染风寒之邪或其他病原体的机会。如果周围有感冒患者,要尽量让小儿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交叉感染。
护理方面
饮食护理:小儿患风寒感冒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给予温热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例如可以给小儿煮一些姜丝小米粥,姜丝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小米粥容易消化,适合风寒感冒小儿食用。
休息护理:保证小儿充足的休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小儿多睡觉,有利于机体恢复。不同年龄小儿的睡眠时间不同,一般婴幼儿需要较多的睡眠时间,每天可达12-16小时,年长儿也需要保证9-12小时的睡眠时间,让小儿在睡眠中得到充分的调养。
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小儿的体温、精神状态、咳嗽等症状的变化,如果小儿出现体温持续升高不退、精神萎靡、咳嗽加重、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尤其注意观察其精神反应和呼吸情况,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