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常见上腹部不适等相对稳定症状,多种因素引发,胃镜可见胃黏膜相应表现,幽门螺杆菌检测助明病因,依病因治疗多数预后好;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病情进展呈进行性加重,与多种因素相关,胃镜见异常肿物需病理活检确诊,影像学助评估分期,治疗依分期选综合方案,早期首选手术。需综合多方面辨别,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检查诊断及治疗。
胃炎: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可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相对较稳定,时轻时重,部分患者进食后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或加重,但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进行性加重。比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多表现为间断的上腹部饱胀、隐痛等,病情变化通常较为缓慢。
胃癌:早期胃癌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有类似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饱胀感等,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且呈进行性发展。中晚期胃癌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消瘦、乏力,上腹部疼痛持续加重,还可能有呕血、黑便、腹部肿块等表现。例如进展期胃癌患者,体重可在短期内明显下降,腹痛频繁且程度加剧,还可能出现转移部位相关的症状,如肝转移时可能有肝区疼痛、黄疸等。
发病特点
胃炎:多种因素可引发胃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精神压力过大等。不同类型的胃炎发病机制有所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是通过细菌在胃内的定植、繁殖,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炎症发生;而药物性胃炎则是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损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不健康、有相关基础疾病或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更容易患病。
胃癌: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占一定比例,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长期的不良饮食(如长期食用腌制、烟熏、油煎食物等)、吸烟、酗酒等也是重要的诱因;另外,一些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若长期不治愈,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胃癌。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不过相对而言,中青年发病还是较少见。
检查手段
胃镜检查:
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表现,不同类型胃炎有其相应特征,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平坦等。通过胃镜还可钳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
胃癌:胃镜下可见胃内有异常肿物,表现为肿块型(肿瘤呈结节状、息肉状隆起)、溃疡型(肿瘤中央有溃疡,边缘隆起)、浸润型(胃壁增厚、僵硬,胃腔狭窄)等不同形态,同样需要钳取病变组织做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情况。
幽门螺杆菌检测:
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很多胃炎的病因,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胃炎的病因。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如果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阳性,提示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来改善胃炎病情。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相关,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评估胃癌患者的整体病情及治疗相关情况,但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不是诊断胃癌的依据,胃癌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
影像学检查:
胃炎:一般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餐造影对胃炎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可发现胃黏膜粗糙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不如胃镜直观准确。
胃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胃癌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评估肿瘤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CT检查可以观察到胃癌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判断是否有肝脏等远处器官的转移灶等。
治疗原则
胃炎:根据病因及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如因药物、不良饮食等因素导致,需停用相关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调整饮食等,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药物缓解症状。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多数胃炎可以得到控制或治愈,预后较好。
胃癌:治疗主要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早期胃癌首选手术切除,术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辅助化疗等;中晚期胃癌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手术治疗是胃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则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总之,辨别胃炎和胃癌需要综合症状表现、发病特点、检查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判断,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相关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