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引发的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胰腺炎分轻症和重症,轻症多自限,重症凶险;慢性胰腺炎是胰腺慢性进展性炎症致组织和功能不可逆损害。发病机制上,急性胰腺炎与胆道梗阻、过量饮酒等致胰酶激活消化自身组织有关,慢性胰腺炎与长期胰腺实质损伤如酗酒、胆道疾病等致纤维化相关。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血常规等)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治疗原则为,轻症急性胰腺炎一般治疗加药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需监护、液体复苏、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必要时内镜或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需病因治疗、缓解腹痛、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不全替代治疗,有并发症者可能需手术治疗。
一、分类
1.急性胰腺炎
轻症急性胰腺炎: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主要表现为胰腺水肿,患者经禁食、补液等支持治疗后多数可恢复。其发病可能与胆道疾病(如胆石症等)、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在儿童中,感染因素也可能是诱因之一,比如某些病毒感染后可能引发胰腺的炎症反应。对于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其营养状况,因为疾病可能影响进食,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
重症急性胰腺炎:较少见,但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除了胰腺的炎症,还可能出现胰腺坏死、感染等情况,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往往与严重的胆道疾病、大量饮酒、创伤等因素相关。在老年人群中,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相对更差,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各器官功能。
2.慢性胰腺炎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其病因与长期酗酒、胆道系统疾病、遗传因素等有关。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如消化不良、脂肪泻等)、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如糖尿病等)等表现。对于有长期酗酒史的人群,需要定期检查胰腺情况,早期发现慢性胰腺炎以便及时干预。
二、发病机制
1.急性胰腺炎
当胆道结石等梗阻因素存在时,胆汁反流进入胰腺导管,激活胰酶原,如胰蛋白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进而激活其他胰酶,如磷脂酶A、弹性蛋白酶等。这些活化的酶会消化胰腺自身组织,导致胰腺水肿、出血甚至坏死。过量饮酒时,乙醇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同时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升高,促使胰腺腺泡破裂,胰酶释放引发炎症。
2.慢性胰腺炎
长期的胰腺实质损伤是关键。例如长期酗酒,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胆道系统疾病引起的胰液引流不畅,反复的炎症刺激也会逐渐导致胰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影响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重症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值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较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首选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情况,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局部并发症等有重要诊断价值,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胰周渗出范围等。对于慢性胰腺炎,CT可发现胰腺钙化、胰管扩张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胰腺炎
轻症急性胰腺炎: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可使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对于有腹痛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但要注意避免掩盖病情。
重症急性胰腺炎:
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电解质等指标。
液体复苏: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抑制胰液分泌: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感染。
营养支持: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保证患者营养供应,促进胰腺修复。
内镜或手术治疗:对于有胆道梗阻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内镜下取石等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慢性胰腺炎
内科治疗:
病因治疗:如戒酒、治疗胆道疾病等。
缓解腹痛:可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对于疼痛顽固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但需谨慎,避免成瘾。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疗: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片等,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治疗:如出现糖尿病,需根据病情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物治疗。
外科治疗:对于有胰管梗阻、胰腺假性囊肿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