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热是外感热邪入血致血行异常现出血发瘀等病理状态,其引起因素有外邪侵袭(温热、暑热之邪易侵)、情志因素(长期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致火邪迫血妄行)、饮食因素(过食辛辣燥热及温补之品内生热邪伤血分)、体质因素(素体阳盛易生热、阴虚体质阴不制阳虚热灼伤血络)、其他因素(久病耗伤阴血、产后或经期调理不当致气血不足生内热侵血分)。
一、血热的定义
血热是指外感热邪入血中,血行加速而异常,表现为出血、发瘀等的病理状态。
二、引起血热的因素
(一)外邪侵袭
1.温热之邪外侵
外界温热之邪侵袭人体,若机体卫外功能不固,温热之邪易侵入血分。例如在夏季,长时间处于高温炎热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温热邪气容易通过皮毛等部位侵入人体,进而引发血热。从中医理论角度看,《诸病源候论·热血候》中提到:“热入于血,故令热血也。”现代研究也从病理生理角度证实,外源性温热致病因素可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及气血运行,导致血热相关病理改变。
2.暑热之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热之邪侵犯人体后,容易内入血分。儿童由于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在炎热的夏季更易遭受暑热之邪侵袭而出现血热情况;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机体气血相对处于敏感状态,也较易被暑热之邪引发血热。
(二)情志因素
1.长期情志不遂
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志刺激,可导致气机郁结,郁而化火,火邪内生,进而迫血妄行,引发血热。比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成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期心情压抑,容易出现肝郁化火,进而影响血分,导致血热。从中医五行学说角度,肝主疏泄,情志不遂则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热之邪可灼伤血络,出现血热表现。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与血热相关的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失调有一定关联。
2.暴怒伤肝
暴怒时,肝气上逆,郁而化火,火热之邪可迅速充斥血分,导致血热。例如一些性格暴躁的人,在遇到突发的愤怒事件时,可能会很快出现面红目赤、吐血等血热相关症状。这是因为暴怒导致肝气暴张,气血上涌,火热之邪入血,使血液妄行,出现血热表现。
(三)饮食因素
1.过食辛辣燥热之物
长期大量食用辛辣、油炸、烧烤等燥热性食物,容易内生火热之邪,热邪蓄积于体内,可伤及血分。比如经常嗜食火锅、辣椒等辛辣食物的人群,由于辛辣食物性热,过多摄入会导致胃肠积热,热邪循经上扰或下注,影响血分,引发血热。从现代营养学角度,过多食用辛辣燥热食物可引起机体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导致体内热邪滋生,与中医理论中血热的形成有一定关联。
2.过食温补之品
长期过量食用温补类食物或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可导致体内阳气过盛,阳热亢盛则迫血妄行,出现血热。例如一些体质偏阳虚但过度服用温补药物的人群,容易出现血热的表现,如鼻出血、皮肤红斑等。这是因为温补之品过多会使体内阳气偏盛,热邪内盛,扰动血分,导致血热状态。
(四)体质因素
1.素体阳盛
有些人天生体质偏阳盛,阳气相对偏旺,体内易生热,热邪容易侵袭血分而出现血热。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即使饮食、起居等方面较为正常,也容易出现血热相关症状,如经常出现口干舌燥、皮肤易生疮疖等表现。从现代医学角度,可能与个体的遗传因素、基础代谢率等有关,阳盛体质的人群基础代谢相对较高,机体更容易处于一种相对火热的状态,从而容易引发血热。
2.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阴液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虚热可灼伤血络,导致血热。例如一些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阴液逐渐亏虚,出现阴虚内热的情况,进而影响血分,出现血热表现,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同时伴有血热相关症状。现代医学认为,阴虚体质可能与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失调、细胞老化等因素有关,阴液亏虚使得机体的内环境失衡,容易引发血热相关的病理变化。
(五)其他因素
1.久病耗伤阴血
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病程较长,久病则耗伤人体阴血,阴血不足则虚热内生,虚热可扰动血分,导致血热。以慢性肝炎为例,长期患病可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影响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调节功能,进而出现阴血亏虚,虚热内生,血热妄行的情况,如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从中医角度,久病多虚,久病入络,病久则耗伤阴血,阴血亏虚则虚热内生,热入血分,发为血热。
2.产后或经期调理不当
女性产后或经期失血较多,若产后过早劳累、感受外邪或经期过食生冷等,容易导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则易生内热,热邪侵袭血分而出现血热。产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若产后没有得到良好的调养,如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亏虚则阳气相对偏盛,出现血热表现;女性在经期时,若过食生冷食物,寒邪客于胞宫,可导致气血凝滞,进而化热,热入血分引发血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