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隐睾是男性患儿一侧睾丸未降阴囊内另一侧正常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解剖、内分泌、遗传等因素可致其发生,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且有心理影响,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CT及MRI等诊断,6个月内可激素治疗,超6个月多手术治疗,患儿期要关注年龄、生活方式,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单侧隐睾是指男性患儿只有一侧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内,而另一侧睾丸正常位于阴囊内的一种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睾丸会逐渐从腹腔内下降至阴囊,若在下降过程中受阻,就可能出现隐睾情况,单侧发生则为单侧隐睾。
单侧隐睾的可能原因
解剖因素:比如睾丸引带异常或缺失,会影响睾丸正常下降至阴囊;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也会阻碍睾丸从腹腔向阴囊移动。
内分泌因素:胎儿自身促性腺激素缺乏,会导致睾丸下降所需的激素水平不足,从而影响睾丸正常下降。常见于垂体功能减退等情况,使得睾丸下降相关的内分泌调节出现紊乱。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单侧隐睾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可能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和下降过程。若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后代发生单侧隐睾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单侧隐睾的危害
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单侧隐睾由于患侧睾丸所处腹腔内温度高于阴囊温度,会影响睾丸生精功能,导致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等,进而影响单侧睾丸的生育潜能,虽然另一侧睾丸可能基本正常,但整体生育能力较正常男性会有所降低。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这种影响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成年后的生育造成严重影响。
睾丸恶变风险增加:隐睾组织发生恶变的几率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得多,单侧隐睾时患侧睾丸恶变风险明显升高。腹腔内的特殊环境长期刺激睾丸组织,会使睾丸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恶变,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恶变风险会逐渐增加,对患儿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心理影响:患儿可能因自身生殖器官的异常而产生心理压力,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同伴的好奇和疑问时,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不利。这种心理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成年,影响其社交、生活等多个方面。
单侧隐睾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触摸阴囊及腹股沟区域来初步判断睾丸是否存在以及位置。一般在阴囊内未触及睾丸时,会进一步检查腹股沟区域,看是否能触摸到隐睾。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需要在安静、温暖的环境下进行检查,以提高触摸到隐睾的准确性。
超声检查:超声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是否存在睾丸组织以及其形态、大小等情况。通过超声检查能够较为准确地定位隐睾的位置,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对于婴幼儿等不配合的患儿,超声检查相对无创且能较好地获取相关信息。
CT及MRI检查:在某些复杂情况下,如超声检查难以明确隐睾位置时,可能会借助CT或MRI检查。CT检查可以从不同层面显示隐睾的位置,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够更清晰地判断隐睾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通常是在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明确时才会考虑使用。
单侧隐睾的治疗
激素治疗:对于出生后6个月内的患儿,可尝试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激素进行治疗,通过促进睾丸下降相关激素的分泌来促使隐睾下降至阴囊。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用年龄和剂量要求,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且并非所有患儿都能通过激素治疗使睾丸成功下降至阴囊。
手术治疗:一般来说,对于出生后6个月仍未下降的单侧隐睾患儿,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睾丸下降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隐睾牵拉至阴囊内并固定,以恢复其正常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环境。手术时机很重要,年龄较大时手术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需要尽早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干预。对于已经发生恶变倾向或存在严重病变的隐睾,可能需要进行睾丸切除术,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通常是在综合评估后根据具体病情决定。
特殊人群(患儿)的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新生儿及婴儿期是观察单侧隐睾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阴囊内睾丸的情况。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内,部分患儿的隐睾可能有自行下降的可能,所以要定期进行检查。如果超过6个月睾丸仍未下降,就要考虑及时就医进行干预。
生活方式: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对阴囊部位的压迫和不良刺激。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隐睾位置异常变动的活动,防止对隐睾造成损伤。
病史及后续随访: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单侧隐睾患儿,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定期检查睾丸的位置、形态以及生育功能等情况。家长要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患儿的异常表现。如果发现睾丸有异常变化,如肿大、疼痛等,要立即就医,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