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疾病,由病原体或非病原体因素致骨盆区域疼痛不适、排尿异常超3个月,病因有感染、排尿障碍等,表现为疼痛、排尿异常等,诊断靠病史、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管理包括一般、药物、物理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需及时就医规范诊疗。
一、定义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指前列腺在病原体或非病原体因素作用下,出现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一组疾病。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主要是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前列腺,引发炎症。
2.非感染性因素
排尿功能障碍:某些原因引起尿道括约肌过度收缩,导致尿液反流入前列腺,刺激前列腺引发炎症。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影响前列腺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慢性前列腺炎。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患慢性前列腺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免疫异常: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过程,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前列腺组织,导致炎症持续存在。
盆腔相关疾病:如盆底肌功能紊乱等,可影响前列腺周围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三、临床表现
1.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可出现在会阴部、阴茎、肛周部、耻骨上或腰骶部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
2.排尿异常: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犹豫、尿线间断等症状。例如,患者可能会频繁地去厕所排尿,每次尿量不多,排尿时可能有尿道灼热感等。
3.性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性功能方面的问题,这可能与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局部炎症影响神经血管功能有关。
4.精神神经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精神不振、焦虑、抑郁、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精神神经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发病过程、既往病史等,例如是否有尿路感染病史、是否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
2.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直肠指检,检查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压痛等情况。正常前列腺大小约4cm×3cm×2cm,质地韧,无结节和压痛。
3.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升高、卵磷脂小体减少等可能提示炎症。另外,还可进行前列腺液细菌培养,明确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及病原体类型。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发现是否有白细胞等异常,有助于与其他泌尿系统疾病鉴别。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经直肠超声或经腹部超声可观察前列腺的形态、结构等,有助于发现前列腺有无病变,但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特异性相对有限。
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或需要与其他盆腔疾病鉴别时,可能会进行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前列腺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长时间久坐,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尤其是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戒酒,减少酒精对前列腺的刺激;规律性生活,避免过度频繁或长期禁欲。
心理调节:对于有精神神经症状的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也应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使用抗生素(如存在病原体感染时)、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异常症状,如坦索罗辛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缓解疼痛症状,如布洛芬等)等药物,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
3.物理治疗:如前列腺按摩、热疗等。前列腺按摩可促进前列腺腺管排泄,引流炎性分泌物,但急性前列腺炎患者禁忌按摩;热疗可增加前列腺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常用的有微波、射频等治疗方法。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例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其对血压等的影响,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2.青少年患者:青少年患慢性前列腺炎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需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生活习惯,督促其避免久坐、不良饮食等。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为主,如生活方式调整等,谨慎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相关特殊情况:由于慢性前列腺炎主要影响成年男性,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一般不涉及慢性前列腺炎的直接发病,但如果男性患者患有慢性前列腺炎,在夫妻生活等方面需注意沟通和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配偶,但这不属于慢性前列腺炎本身对特殊人群的直接影响范畴。
总之,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诊疗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