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局部因素有尿道狭窄、憩室、异物等,全身因素涉及尿液成分异常、性别差异、年龄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疼痛(包括尿道疼痛及放射痛)、血尿、尿道分泌物等,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直肠指诊、尿道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尿道X线平片、超声、尿道镜检查),治疗原则是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选择方法,小结石可多饮水、多运动促进排出,大结石或难自行排出的前尿道结石可尝试推挤或钳取,后尿道结石可推入膀胱按膀胱结石处理,还要考虑儿童和老年患者的特殊情况。
一、尿道结石的定义
尿道结石是指尿道内形成的结石,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尿道结石少见,多在尿道内原发,与尿道狭窄、感染、潴留性囊肿、黏膜损伤、尿道憩室或尿道异物等因素有关;继发性尿道结石是指来自泌尿系统,比如膀胱的结石,随尿液流至尿道而停留于尿道狭窄处形成。
二、尿道结石的成因
(一)局部因素
1.尿道狭窄:尿道狭窄处尿液排出不畅,容易导致尿液中晶体物质沉积,进而形成结石。例如,先天性尿道狭窄(如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等)、外伤性尿道狭窄、医源性尿道狭窄(如经尿道手术操作后)等情况。
2.尿道憩室:尿道憩室内尿液潴留,尿液中的矿物质等成分易析出形成结石。
3.尿道异物:尿道内进入异物,如尿道内的小玩具、缝线等,可成为核心,促使结石形成。
(二)全身因素
1.尿液成分异常:当尿液中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物质浓度升高时,容易形成结石。例如,长期饮水过少,会使尿液浓缩,导致这些晶体物质的浓度相对升高,增加结石形成风险;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血钙升高,尿钙排出增加,易形成尿路结石。
2.性别差异:男性尿道较长且有生理弯曲,相比女性更易发生尿道结石。男性前列腺增生时,尿道梗阻,尿液潴留,也增加了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3.年龄因素:儿童尿道结石少见,多因尿道异物等原因引起;中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尿道结石发生率相对较高;中老年女性可能因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尿道黏膜变化,也可能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三、尿道结石的临床表现
(一)排尿困难
结石堵塞尿道时,可出现排尿费力,尿线变细、滴沥,甚至急性尿潴留。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牵扯阴茎。
(二)疼痛
1.尿道疼痛:结石部位有疼痛,可为刺痛、胀痛或灼痛等。前尿道结石可在阴茎头部或尿道外口触及硬结,按压时有明显疼痛;后尿道结石可引起会阴部、阴囊部疼痛。
2.放射痛: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会阴或下腹部等部位。例如,后尿道结石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及耻骨上区。
(三)血尿
多为镜下血尿,少数患者可见肉眼血尿。结石摩擦尿道黏膜,导致黏膜损伤而引起出血。
(四)尿道分泌物
并发感染时,尿道可有脓性分泌物,患者尿道口可见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伴有尿道不适等症状。
四、尿道结石的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1.直肠指诊(适用于后尿道结石):医生通过直肠指诊可触及后尿道的结石,了解结石的大小、质地等情况。
2.尿道触诊:对于前尿道结石,可沿尿道行程进行触诊,有时可直接摸到结石。
(二)影像学检查
1.尿道X线平片:大多数尿道结石可通过X线平片显示,能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但对于较小的尿酸盐结石可能不显影。
2.尿道超声检查:可发现尿道内的结石,尤其对后尿道结石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而且超声检查无辐射,可用于儿童等特殊人群。
3.尿道镜检查:对于X线平片未显示、超声检查也不能明确的尿道结石,可采用尿道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结石的存在,还能同时进行取石等治疗操作。
五、尿道结石的治疗原则
(一)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选择治疗方法
1.较小的结石:对于直径较小(一般小于0.6cm)、表面光滑的尿道结石,可尝试采用多饮水、多运动等方法,促进结石自行排出。例如,鼓励患者多做跳跃、跑步等运动,增加尿量,帮助结石排出。
2.较大的结石或难以自行排出的结石
前尿道结石:可采用阴茎根部阻滞麻醉下,先尝试将结石推向尿道外口,然后用镊子取出;也可通过尿道外口注入液体石蜡等润滑剂后,用血管钳将结石取出。
后尿道结石:可在麻醉下用尿道探条将结石轻轻地推入膀胱,然后按膀胱结石处理,如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膀胱镜下取石等方法。
(二)特殊人群的考虑
1.儿童患者:儿童尿道结石治疗需更加谨慎,尽量优先选择非侵入性的方法促进结石排出。如通过增加液体摄入、适当运动等方式观察结石能否自行排出。若需手术治疗,操作要轻柔,避免对儿童尿道造成过度损伤。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尿道结石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例如,对于合并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若尿道结石合并严重排尿困难,可能需要先解决尿道结石问题,可选择合适的取石方式,同时也要考虑对前列腺增生的后续处理,以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