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胃部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出的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等引起,有呕血、黑便、头晕乏力心慌等表现,可通过胃镜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药物、内镜、手术止血,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老年人表现不典型、儿童要注意营养生长发育、女性需考虑特殊生理情况、有基础疾病者要兼顾基础病治疗等。
胃出血是指胃部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出,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胃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等。
常见病因及相关机制
胃溃疡: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形成溃疡,溃疡底部的血管受到侵蚀后就容易破裂出血。据相关研究,胃溃疡患者中约有10%-25%会发生出血并发症。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类似,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导致溃疡形成,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引起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也较高,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占一定比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静脉迂曲扩张,血管壁变薄,容易破裂出血。肝硬化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出血量往往较大。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种因素可引起胃黏膜急性损伤,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大量饮酒、严重创伤等,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临床表现
呕血:如果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较大,血液可经口腔呕出,呕血的颜色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如果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后可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血颜色可呈咖啡色。
黑便: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被氧化成亚铁盐,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大便呈黑色,且大便性状黏稠,类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黑便往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之一。
头晕、乏力、心慌等:出血量较多时,患者可出现循环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如头晕、乏力、心慌、冷汗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的病变情况,如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等,还可以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提示有出血情况,而且可以根据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大致判断出血量的多少。
大便隐血试验:如果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但不能确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等,对于某些病因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例如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CT可以辅助评估,但不如胃镜直接准确。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血红蛋白等变化。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和休克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和血液制品,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还可以用于内镜下止血的辅助治疗。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也可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能够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内镜下止血:对于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出血,可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药物、使用电凝止血、钛夹夹闭血管等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出血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胃大部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胃出血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例如呕血、黑便可能不明显,而以贫血、意识障碍等为首发表现。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在补充血容量时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避免输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也可由胃溃疡、外伤等原因引起。儿童胃出血时要特别注意营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止血治疗的同时,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支持。由于儿童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和适应证,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潜在危害的药物。
女性:女性胃出血的原因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月经的影响等。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除了针对出血进行治疗外,还要积极治疗肝硬化本身。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在出血治疗后要注意预防溃疡的复发,如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诱发溃疡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