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增生是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其形成包括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细胞外基质合成、组织重塑阶段,有外观和症状表现,受个体(年龄、性别、体质)和受伤(深度、部位、处理情况)因素影响,可通过受伤后早期正确处理、早期干预抑制增生预防,儿童和有基础病史人群需特殊注意,了解相关内容对预防和处理疤痕增生很重要。
一、疤痕增生的定义
疤痕增生又称肥厚性疤痕,是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通常在皮肤受创伤后,如手术切口、烧伤、烫伤、皮肤感染等情况后发生。
二、疤痕增生的形成机制
1.炎症反应阶段
皮肤受伤后,局部会立即发生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其身体的炎症反应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炎症反应相对较活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疤痕增生的发生发展。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其自身的炎症调节机制可能异常,更容易出现过度的疤痕增生。
2.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细胞外基质合成阶段
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其中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是疤痕增生的重要特征。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功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疤痕增生的风险。
3.组织重塑阶段
正常情况下,组织损伤修复会经历一个有序的组织重塑过程,但在疤痕增生时,这个过程出现异常。成纤维细胞不能及时转化为成熟的纤维细胞,导致过度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形成隆起于皮肤表面、质地坚硬的疤痕。
三、疤痕增生的表现
1.外观表现
疤痕颜色通常呈红色或紫红色,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形状不规则,可呈蟹足状向外扩展。不同年龄的人,疤痕增生的外观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的疤痕增生可能颜色相对更红,而成年人的疤痕增生可能在质地和颜色上相对稳定一些。对于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疤痕对外观的影响,而男性患者可能在一些体力劳动或运动相关的受伤后更易出现疤痕增生。
2.症状表现
可能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瘙痒在疤痕增生过程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温度变化、出汗等情况下可能会加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对瘙痒的感知和耐受可能与常人不同,需要特别关注。
四、影响疤痕增生的因素
1.个体因素
年龄:青少年时期身体代谢活跃,成纤维细胞活性高,相对更容易出现疤痕增生,尤其是10-20岁的人群。儿童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受伤较严重,也可能出现明显的疤痕增生。老年人皮肤老化,成纤维细胞功能减退,疤痕增生的程度相对较轻,但伤口愈合时间可能延长。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的疤痕增生发生率可能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可能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功能。
体质:如瘢痕体质的人,更容易发生疤痕增生,这类人群有家族遗传倾向,其身体在受伤后极易出现过度的纤维组织增生。
2.受伤因素
受伤深度:皮肤损伤越深,如达到真皮深层及以下,发生疤痕增生的概率越高。例如深度烧伤比浅度烧伤更易形成明显的疤痕增生。不同年龄的人受伤深度的判断可能需要更谨慎,儿童的皮肤较薄,受伤深度的评估相对困难。
受伤部位:一些特殊部位,如关节部位,由于关节的活动,疤痕容易受到牵拉,更易出现增生。对于儿童来说,关节部位的疤痕增生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需要特别注意。
受伤后处理情况:受伤后如果没有进行正确的清创、抗感染等处理,容易导致伤口感染,从而促进疤痕增生。例如在受伤后没有及时清洁伤口,细菌滋生,会加重炎症反应,进而促进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五、疤痕增生的预防与相关注意事项
1.预防措施
受伤后早期处理:受伤后应立即进行正确的清创,用生理盐水等清洁伤口,去除伤口内的异物和污染物。对于儿童受伤,家长要更加小心谨慎地进行伤口处理,避免感染。如果是较深的伤口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抑制疤痕增生的早期干预:在伤口愈合早期,可以使用一些抑制疤痕增生的药物或方法,如硅酮凝胶等。硅酮凝胶可以通过形成一层薄膜,保持疤痕湿润,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对于有疤痕增生倾向的人群,在受伤后应尽早开始使用相关抑制疤痕的产品。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在预防疤痕增生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受伤,一旦受伤要及时、正确处理。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要保持伤口清洁,避免儿童搔抓伤口,防止加重疤痕增生。
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容易促进疤痕增生。在受伤后要密切关注伤口情况,定期换药,必要时进行专业的疤痕防治。
总之,疤痕增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了解其形成机制、表现及影响因素等对于预防和处理疤痕增生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