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症分急性细菌性、慢性细菌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和无症状性前列腺炎,病因各异,临床表现不同,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因类型而异,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前列腺炎症是指前列腺受到细菌、非细菌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和无症状性前列腺炎等类型。
二、病因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尿道上行感染所致,如经尿道器械操作、不洁性生活等,细菌(常见大肠埃希菌等)侵入前列腺引发炎症。
2.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未彻底治愈迁延而来,也可由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血行传播至前列腺。
3.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免疫反应异常、氧化应激学说等有关。
4.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前列腺相关检查时发现炎症证据,其病因可能与前几种类型的初始阶段或特殊的病原体感染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突然,有寒战和高热,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及耻骨上疼痛,直肠胀满,排便困难,严重时可发生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
2.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烧灼感,排尿困难、尿潴留,后尿道、肛门、会阴区坠胀不适。
3.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可出现在会阴、阴茎、肛周部、尿道、耻骨部或腰骶部等部位,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和性功能障碍。
4.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自觉症状,常因其他相关疾病检查时被发现。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加重缓解因素等,了解患者的泌尿系统病史、性生活史、既往感染史等。
2.体格检查:
直肠指检: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肿胀、压痛、局部温度升高,表面光滑,形成脓肿则有饱满或波动感;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饱满、增大、质软、轻度压痛,病程长者前列腺缩小、变硬、不均匀,有小硬结。
3.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液检查: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时禁忌做前列腺按摩;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数量减少;细菌学检查可明确是否为细菌性前列腺炎及相应的病原体。
尿液和前列腺液分段定位培养: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炎的类型。
血常规: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慢性前列腺炎时血常规无明显异常。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初步了解前列腺大小、结构等,有助于与其他前列腺疾病鉴别。
CT和MRI检查:对鉴别前列腺癌等有一定价值。
五、治疗原则
1.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应用抗生素待体温正常后,可改用口服抗生素,疗程至少4周。
对症治疗:如卧床休息、输液、补充热量及止痛、解痉、退热等药物,以缓解症状。急性尿潴留时避免经尿道导尿引流,可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
2.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疗程较长,一般为4-6周。
对症治疗:缓解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改善排尿症状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
3.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α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抗抑郁药等)、物理治疗(前列腺按摩、热疗等)。
4.无症状性前列腺炎:一般无需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若有相关症状出现则进行相应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前列腺炎症较为罕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诊断时需谨慎,检查操作要轻柔,治疗时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患前列腺炎症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时要全面考虑,治疗时需注意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症状较轻可先考虑非药物治疗等。
3.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相关(虽非直接针对前列腺,但从广义健康角度):男性患前列腺炎症一般不直接影响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但男性在治疗前列腺炎症使用药物时,若处于配偶妊娠期或哺乳期,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间接途径影响女性及胎儿、婴儿,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女性及胎儿、婴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4.性生活活跃人群:性生活活跃人群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相关的前列腺炎症,需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经尿道器械操作等可能导致感染的行为,若发生前列腺炎症要积极治疗,治疗期间注意性生活的适度与卫生。
5.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人群:如有泌尿系统结石、尿道狭窄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前列腺炎症,这类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预防前列腺炎症的发生,在治疗前列腺炎症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前列腺炎症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