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是面中部以持久性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分多型,靠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分一般、药物等;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慢性炎症,与马拉色菌等有关,分多部位表现,靠表现等诊断,治疗分一般、药物等,二者有不同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玫瑰痤疮
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中部,以持久性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微生物感染(如毛囊蠕形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毛囊蠕形螨的定植可能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导致炎症介质释放,进而诱发玫瑰痤疮。
好发于30-50岁的中年人,女性相对多见,但男性病情往往较重。
脂溢性皮炎
是一种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马拉色菌定植与感染、皮脂分泌增多、遗传因素、免疫反应等有关。马拉色菌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在出生后2-10周发病,成人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男性多于女性。
二、临床表现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主要表现为面中部尤其是鼻部、两颊、前额、下颌等部位出现阵发性潮红,且潮红可因进食辛辣食物、热饮、环境温度变化、情绪激动等因素而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持久性毛细血管扩张。
丘疹脓疱型: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的丘疹、脓疱,病情严重时可形成结节。
肥大增生型:多见于男性患者,由于局部皮脂腺增生,鼻部结缔组织增生,导致鼻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
眼型: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眼痒、异物感、流泪、畏光、视力模糊等,眼部检查可见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等。
脂溢性皮炎
头皮:轻度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发稀疏、头皮有灰白色糠秕状鳞屑,严重时头皮出现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可伴不同程度瘙痒,严重者可累及整个头皮,头发可脱落。
面部:常见于眉弓、眉间、鼻唇沟、颊部等部位,表现为淡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可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胸背部:表现为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边界清楚,可融合成片。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头皮、额部、眉间及双颊,为覆盖油腻性黄棕色痂皮的红斑。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玫瑰痤疮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面中部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结合发病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镜检查等辅助检查,皮肤镜下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表现。
鉴别诊断:需与脂溢性皮炎鉴别,脂溢性皮炎一般无明显的阵发性潮红,红斑边界不如玫瑰痤疮清晰,且脂溢性皮炎的鳞屑更油腻,而玫瑰痤疮的丘疹脓疱更具特征性;还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单一,有明确的致敏原接触史,而玫瑰痤疮无明确接触史。
脂溢性皮炎
诊断:依据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油腻性鳞屑,结合发病部位等表现进行诊断。头皮部位的脂溢性皮炎需与头皮银屑病鉴别,头皮银屑病的鳞屑较厚,呈银白色,边界清楚,头发呈束状,而脂溢性皮炎的鳞屑较薄,油腻;面部脂溢性皮炎需与玫瑰痤疮鉴别,如前所述。
鉴别诊断:与玫瑰痤疮鉴别时,玫瑰痤疮有其特有的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等表现,而脂溢性皮炎以油腻性鳞屑为主要特征;与酒渣鼻样结核疹鉴别,酒渣鼻样结核疹为粟粒大小的丘疹、脓疱,分布对称,无毛细血管扩张,患者常有结核病史,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阳性。
四、治疗原则
玫瑰痤疮
一般治疗:避免过度清洁而破坏皮肤屏障,加强保湿润肤及物理防晒。避免过热过冷刺激及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选择药物,如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可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过氧化苯甲酰等;丘疹脓疱型可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肥大增生型可考虑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眼型可使用眼部抗炎药物。
特殊人群:对于孕妇,玫瑰痤疮的治疗需谨慎,应权衡利弊,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儿童玫瑰痤疮罕见,若发生需谨慎评估病情,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
脂溢性皮炎
一般治疗: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润肤乳。
药物治疗:头皮部位可使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等成分的洗发水;面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短期小面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胸背部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
特殊人群:婴儿脂溢性皮炎一般预后良好,多在数周内自愈,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可使用温和的婴儿洗发水清洗头皮,一般不需要过度治疗。成人脂溢性皮炎易复发,需注意长期的皮肤护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脂溢性皮炎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