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在症状表现、舌苔脉象有差异,儿童、成年人群体及特殊病史人群患感冒各有特点及应对方式,风寒感冒一般发热较轻恶寒明显、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色白、流清涕鼻塞明显、舌苔薄白脉浮紧,儿童患风寒感冒更易恶寒鼻塞且病情变化快需保暖观察,成年风寒感冒需休息忌劳累可饮姜糖水,特殊病史者患风寒感冒要防原有病发作,风热感冒发热较重恶寒轻、咳痰不爽痰黄黏稠、流黄浊涕鼻塞轻、舌苔薄黄脉浮数,儿童风热感冒发热突出需监测体温清淡饮食,成年风热感冒要通风忌辛辣吃清热食物,特殊病史者患风热感冒发热可加重心脏负担需关注自身变化。
一、症状表现差异
(一)发热程度与恶寒表现
风寒感冒:一般发热较轻,多有明显恶寒(怕冷明显,需加衣被),这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且人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反应较强烈。例如,儿童患风寒感冒时,可能体温轻度升高,但会紧紧裹住被子,不愿露出身体,就是恶寒明显的表现;对于成年人,也会自觉寒冷,需添加衣物来缓解。
风热感冒:发热相对较重,恶寒症状较轻,甚至可能没有明显恶寒,是由于风热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热邪易伤津液,人体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而对外界寒冷的感受相对不那么强烈。比如,成人患风热感冒时,体温可能较高,同时仅有轻微怕冷或不怕冷的感觉;儿童风热感冒时,也会有较明显发热,怕冷表现不突出。
(二)咳嗽咳痰情况
风寒感冒: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色白。这是因为风寒犯肺,肺失宣肃,津液凝聚成痰,所以咳出的痰是清稀白色的。儿童风寒感冒咳嗽时,可能能听到较响亮的咳嗽声,痰液较稀薄;成年人也是如此,咳嗽时咯出的痰为白色清稀状。
风热感冒:咳嗽咳痰通常为咳痰不爽,痰黄黏稠,这是因为风热犯肺,肺受热灼,炼液为痰,所以痰色黄且黏稠不易咳出。儿童风热感冒咳嗽时,咳嗽较频繁,痰液发黄且较浓稠,不易排出;成年人咳嗽时也会有类似表现,痰黄黏难以咳出。
(三)鼻塞流涕状况
风寒感冒:流清涕,鼻塞明显。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影响鼻窍的通气和津液的正常代谢,导致鼻腔分泌物清稀,鼻塞严重。儿童风寒感冒时,会频繁流清鼻涕,鼻子堵塞明显,可能用嘴巴呼吸;成年人也会有明显流清涕和鼻塞的情况。
风热感冒:流黄浊涕,鼻塞症状相对风寒感冒较轻。因为风热之邪侵袭,鼻窍受邪热熏蒸,津液变为黄浊之涕,所以鼻涕发黄黏稠,鼻塞程度较风寒感冒轻一些。儿童风热感冒流黄涕,鼻塞相对没那么严重;成年人流黄浊涕,鼻塞情况相对缓和。
二、舌苔脉象差异
(一)舌苔表现
风寒感冒:舌苔薄白。这是因为风寒之邪在表,尚未入里化热,舌苔未受明显热邪影响,所以呈现薄白之象。儿童风寒感冒时,观察舌苔多为薄白苔;成年人舌苔也是薄白状。
风热感冒:舌苔薄黄。由于风热之邪在表,已略有化热倾向,所以舌苔会出现薄黄的表现。儿童风热感冒时,舌苔可呈现薄黄苔;成年人舌苔薄黄相对常见。
(二)脉象表现
风寒感冒:脉多浮紧。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紧脉提示风寒之邪在肌表,正邪相争于表。儿童患风寒感冒时,切脉可感觉到浮紧脉;成年人也是浮紧脉象。
风热感冒:脉多浮数。浮脉主表,数脉主热,浮数脉表明风热之邪在表,有热象。儿童风热感冒时,脉象多为浮数脉;成年人风热感冒时脉象常表现为浮数。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群体
风寒感冒:儿童脏腑娇嫩,风寒感冒时更易出现恶寒明显、鼻塞严重等表现,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注意保暖,避免再次感受风寒,同时观察体温等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就医。比如幼儿患风寒感冒,要保证温暖的环境,防止因寒冷加重病情,而且幼儿表达能力有限,需家长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
风热感冒:儿童风热感冒时发热可能较突出,要注意监测体温,避免高热惊厥等情况发生,同时饮食上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易助热的食物,多让儿童饮水,促进代谢。例如学龄儿童患风热感冒,体温较高时,除了就医处理,在家要让其多喝温开水,饮食以稀粥、蔬菜汤等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二)成年人群体
风寒感冒:成年人患风寒感冒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可通过适量饮用姜糖水等方式辅助驱散风寒,但要注意姜糖水的浓度等,避免过热刺激胃肠道。比如从事体力劳动的成年人患风寒感冒,休息很重要,饮用姜糖水时要适中,以免引起不适。
风热感冒:成年人风热感冒时,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饮食上忌辛辣刺激、烧烤油炸等易生热的食物,可适当吃些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如苦瓜、雪梨等。若发热较高,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帮助散热。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者:若患风寒感冒,要警惕诱发原有呼吸道疾病发作,要密切观察咳嗽、喘息等症状变化,及时就医,防止病情加重。比如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人患风寒感冒,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后引发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出现咳嗽加剧、咳痰增多、喘息等情况。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患风热感冒时,发热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要关注自身心率、血压等变化,若有不适及时就医。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患风热感冒,发热可能导致血压波动,需密切监测血压,并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