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引起原因包括内在因素如遗传因素、慢性疾病影响和外在因素如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接触物、物理因素;其严重程度有一般不严重的情况如大多数急性荨麻疹和部分慢性荨麻疹,也有严重的情况如伴有呼吸道症状、过敏性休克的荨麻疹以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患荨麻疹时可能出现的严重状况。
一、荨麻疹的引起原因
(一)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荨麻疹具有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荨麻疹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例如,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特定基因的突变相关,患者从父母遗传了异常基因后,就有可能发病。
2.慢性疾病影响:一些慢性疾病会成为荨麻疹的诱因,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尿病、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为例,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免疫系统处于异常激活状态,容易引发荨麻疹样的皮肤表现。
(二)外在因素
1.食物因素:多种食物可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动物蛋白类食物,如鱼虾、蟹、贝、牛奶、鸡蛋等;植物性食物如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蔬菜;某些食物添加剂也可能导致发病,如合成色素、防腐剂、酵母等。例如,有人食用了不新鲜的鱼虾后,数小时内就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风团等荨麻疹症状。
2.药物因素:许多药物可引起荨麻疹样反应,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多为变态反应,一般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通常需4-20天才会发生致敏作用,再次用药则在数分钟至24小时内即可发病。比如使用青霉素后,部分人会迅速出现皮肤红斑、风团,并伴有瘙痒。
3.感染因素: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都可能诱发荨麻疹。例如,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可能出现荨麻疹表现;皮肤局部受到真菌污染也可能引发局部的荨麻疹样皮疹。
4.吸入物因素:吸入物中的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都可能是荨麻疹的诱因。例如,花粉症患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吸入花粉后,很快就可能出现鼻痒、眼痒、皮肤风团等症状;室内尘螨较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也容易反复发生荨麻疹。
5.接触物因素: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可引起接触性荨麻疹,如动物性接触物(昆虫叮咬、毒毛虫刺激等)、植物性接触物(荨麻、毒葛等)、化学性接触物(化妆品、橡胶制品、香料、甲醛等)。被昆虫叮咬后,叮咬部位会迅速出现红肿、风团样皮疹,并伴有明显瘙痒;接触某些劣质化妆品后,面部可能出现红斑、风团,且瘙痒剧烈。
6.物理因素:各种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都可引起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较为常见,多在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发生风团或斑状水肿;日光性荨麻疹则是皮肤暴露于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及风团。
二、荨麻疹的严重程度
(一)一般不严重的情况
1.急性荨麻疹:大多数急性荨麻疹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起病较急,皮肤突然出现瘙痒,随即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可消退,但新的风团会陆续发生,一日内可反复发作多次。一般经过积极避免诱因并进行适当治疗后,数天至1-2周内可痊愈。例如,因食用某种食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在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并使用抗组胺药物后,症状多能较快缓解。
2.部分慢性荨麻疹: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病情相对稳定,风团反复发作,病程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但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相对较轻。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通过规范治疗,如长期服用抗组胺药物等,可控制症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二)严重的情况
1.伴有呼吸道症状的荨麻疹:当荨麻疹累及呼吸道黏膜时,可出现喉头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促,严重时可导致窒息,危及生命。这种情况较为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如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等操作。例如,有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喉头水肿,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很快因气道梗阻而死亡。
2.伴有过敏性休克的荨麻疹: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急剧下降、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过敏性休克通常是在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发生,需要立即进行肾上腺素注射、补液等抢救措施。比如,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在使用该药物后瞬间就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的表现。
3.特殊人群的严重情况
儿童:儿童患荨麻疹时,若病情严重,可能影响睡眠和进食,进而影响生长发育。例如,婴幼儿患荨麻疹后剧烈瘙痒,频繁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引起继发感染;若出现喉头水肿等严重情况,对儿童的生命威胁更大。而且儿童用药有一定限制,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的荨麻疹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如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同时,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