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肾萎缩常见病因有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高血压肾损害、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不同病因形成机制各异针对病因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据情况用ACEI/ARB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肾动脉狭窄轻度可药物治疗严重可针对狭窄血管治疗高血压肾损害要积极控血压饮食调整需限蛋白钠盐摄入适当限钾定期监测肾功能血压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明确左肾萎缩的病因
左肾萎缩的常见病因有多种,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高血压肾损害、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不同病因的形成机制不同,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逐渐损伤肾小球,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步发生改变,进而出现肾萎缩;肾动脉狭窄则是因为肾动脉管腔狭窄,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长期缺血缺氧引起肾萎缩。
二、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
慢性肾小球肾炎:
若患者有蛋白尿等表现,可根据病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除了能降低血压外,还可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妊娠妇女等需谨慎使用。
对于病情处于活动期,有明显血尿、蛋白尿增多等情况,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等,但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比如感染风险增加等。儿童使用时需特别谨慎,要权衡药物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根据儿童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药物剂量。
肾动脉狭窄:
对于轻度肾动脉狭窄,可尝试药物治疗控制血压等,但更有效的是针对狭窄血管的治疗。如果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可考虑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或放置支架,以改善肾脏血供。但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对比剂过敏等情况的患者要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该操作。老年人血管条件差等情况也需充分考量手术风险。
若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同样可考虑介入治疗,效果通常较好,但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全身状况等综合判断。
高血压肾损害:
首先要积极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等,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主张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使用降压药物时要缓慢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导致脑供血不足等情况。同时要关注患者的靶器官功能,如心脏、眼底等,因为高血压是全身性疾病,会累及多个器官。
三、一般支持治疗
饮食调整:
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适量摄入瘦肉、鸡蛋、牛奶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如豆类及其制品等。这是因为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加速肾功能恶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蛋白质摄入的具体量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兼顾肾功能情况。
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小于6g,对于合并水肿或高血压较严重的患者,钠盐摄入应更严格控制在3-5g/d,减少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的摄入,以减轻水肿和降低血压。
适当限制钾的摄入,当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钾排泄减少,易出现高钾血症,所以要避免食用香蕉、橙子等含钾高的水果和蔬菜,具体钾的摄入量需根据血钾水平和肾功能情况由医生调整。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以及时了解肾功能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1-3个月复查一次肾功能。对于老年人,由于肾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更要密切监测,因为肾功能的微小变化可能对老年人的整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要监测尿常规,观察蛋白尿、血尿等情况的变化,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监测血压,保持血压的稳定,因为血压波动也会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和肾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压监测的频率和目标值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
四、肾脏替代治疗(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
血液透析:当肾小球滤过率极低,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可考虑血液透析治疗。通过血液透析机器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内环境稳定。但血液透析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心血管功能等相对较弱,发生低血压等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和调整。
腹膜透析:对于一些患者,尤其是儿童或血管条件差不适合进行血管通路建立的患者,可选择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多余水分。但腹膜透析需要注意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儿童进行腹膜透析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无菌性和护理的规范性,防止腹腔感染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和患儿健康。
肾移植:如果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有合适的供肾来源,可考虑肾移植手术。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但需要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包括供受者的配型等,术后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带来感染等风险,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和剂量调整上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精细调节,老年人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要更关注其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感染等并发症。



